阅读历史

第137章 倭寇和丰臣秀吉(1 / 1)

作品: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分类:其他类型|更新:2021-03-15|字数:2222字

明朝和外国的交涉,还有一件“倭寇”,和万历时救援朝鲜的事情,也得略叙一叙。其和西南夷的交涉,因方便并入下篇里叙述。日本自和元朝交兵后,就禁止国里的百姓,不准和中国交通。于是偷出海外,来做卖买的,都是些无赖的人,久之,遂流为海盗。元中叶后,日本分为南北朝。明初,南朝为北朝所并。其遗臣,有逃入海中的,也和海盗相合。于是其势渐盛。屡次剽掠中国和朝鲜的沿岸。然而这时候,其侵掠的主要地方,在于朝鲜,中国的受害,还不如朝鲜的深。日本从分裂以来,积苦兵戈,统一之后,沿海诸国,都想靠海外互市,弄几个钱。所以对中国朝鲜,贸易颇盛。从日本向中国,最近的海口,就是浙江。明初,也没有市舶司,以管理互市的事情。嘉靖年间,废司不设。和日本商人做卖买的,都是些贵官势家。欠钱不还,弄得日本商人,流落海外,不能回国。就都变做海盗。沿海的人民,也有依附他的。以海岛为根据地,“饥则入掠,饱则远扬”。沿海的强盗又“冒其旗帜”,到处劫掠。明初为防倭寇起见,沿海地方,本都设有卫所,备有战船。承平久了,“船敝伍虚”。临时募渔船征剿,毫无用处。于是倭寇纵横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浙东西,江南北”,沿海之地,无不被其侵掠。甚至溯江而上,直抵南京。明朝竟无如之何。直到一五五六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捕诛奸民陈东平、徐海。明年,又诱诛盗魁汪直。倭寇失其耳目,势才渐衰。于是转掠闽广。到一五六三年,为总兵俞大猷、戚继光所讨平。然而沿海之地,已弄得凋敝不堪了。

倭寇之乱,只是一种盗贼的行为,原算不得日本国家的举动。却是隔不到三十年,日本的武人,又行起侵略政策来。原来日本从开国以来,世世和虾夷为敌。唐德宗时,日本拓地益广,就于东北边置征夷大将军。源氏平氏,世守其地。从宋朝以后,日本国王,都喜欢传位于子弟,自为太上皇,而又依旧要掌握政权。于是往往数上皇并立;或者一个上皇,握权数世;屡起纷争;总是借源、平二氏为助。其初平氏以外戚执政,后来为源氏所灭。源氏遍置“武职”于诸州,以守护“封土”,而总其权于征夷大将军。于是全国政权,尽归幕府,天皇不过徒有虚名而已(日本的天皇,所以能一系相传到现在,就是为此)。源氏自居镰仓,派家臣北条氏,守护京城。数传之后,又为北条氏所灭(当元世祖伐日本时,握日本政权的,就是北条氏)。元英宗时,日本后醍醐天皇,借北条氏家臣足利氏之力,把北条氏灭掉。旋又为足利氏所逼,退保吉野,足利氏别立一君,日本就分为南北朝。到明初,才统一。从源氏置“武职”以来,都是各据土地,子孙世袭,已成封建之势。足利氏初起时,要借将士之力,抵抗天皇,格外广行封建。到南朝既灭,而足利氏亦衰。其所封建的将士,各各据地相争。足利氏又“势成赘疣”。而足利氏的将士,又各有其将士,又要分裂相争。日本的政权,就入于“陪臣之臣”之手。全国分裂。明世宗时,织田氏的将丰臣秀吉,起而征讨全国,战无不胜,诸侯无不慑服。然而秀吉念乱源终未尽绝,就想把这班人送到国外,开一次战争,就有侵犯朝鲜的事情。

朝鲜的王室李氏,在高丽王氏时候,本是世代将家,太祖成桂,又以讨倭寇有名,因此取王氏而代之。开国之初,兵力亦颇强盛。李朝累世,皆极注意于文化。然武备实颇废弛。在高丽王氏以前,朝鲜半岛,佛教盛行,元朝时候,宋学才输入。朝鲜近世的文化上,很受些宋学的益处;然而也沾染了宋朝人的习气,好立门户,事党争。从明朝中叶时候起,直到一九一○年亡国为止,党祸竟不曾能够消灭,真是言之痛心了。参看本篇下第三章第三节。一五九一年,神宗万历十九年。日本丰臣秀吉贻书朝鲜,叫朝鲜人替他做向导去伐明。这时候,朝鲜人分为东西二党。西党说日本人一定要来侵犯的,东党竭力反对。朝鲜宣祖,相信东党,毫不设备。明年,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带兵二十万攻朝鲜。从釜山登岸,直逼京城。朝鲜仓猝遣兵御之,大败。宣祖奔开城,旋又逃到平壤,又逃到义州。告急于明。明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往援。如松战于平壤,大捷;尽复汉江以北之地。旋又轻进遇伏,大败于碧蹄馆。在坡州之南。这时候,朝鲜人全国流离,饿莩载道,日本兵也没有粮饷;又平壤一战,晓得明兵非朝鲜兵可比;土气颇为沮丧;于是退军庆尚南道。而明朝从碧蹄馆一败,也觉得用兵没有把握,于是抚议复起(先是平壤未战以前,兵部尚书石星,募人使日本军。嘉兴人沈维敬,应募而往。及平壤战后,抚议遂绝)。及是,再差沈维敬前往。迁延到一二八一年,才派沈维敬去,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不受,反遣清正行长再发兵十四万去攻朝鲜。神宗大怒,下沈维敬于狱,以邢玠为总督,发兵救朝鲜。玠至,督诸军画汉江而守。相持到明年,丰臣秀吉死了,日本兵才退回去。这一次,明朝调兵运饷,骚动全国,竟其没有善策。然而朝鲜人从此以后,深深感激中国。到后来,虽然受清朝的兵力压迫,始终心向着明朝。清朝既经入关,朝鲜孝宗,还“训卒厉兵,欲伺其后”。到吴三桂举兵时,不幸孝宗短命死了。孝宗的儿子显宗,是个柔懦无能的人,不能继父之志。然而朝鲜士人之中,还有三上万言书,请“追先朝薪胆之志”的。肃宗时候,造了一个“大报坛”,以太牢祀明神宗。英祖时,并祭明太祖和毅宗。模刻明成化中所赐印,为子孙“嗣位之宝”。正祖辑《尊周汇编》,尤“三致尊攘之意”。终李朝一朝,始终没用清朝的年号,奉清朝的正朔。天下最可贵的是人情!这种深厚的感情,在历史上遗传下来;将来中国人和朝鲜人,总有互相提携的一天的,历史上的年代长着哩,数十百年,算得什么?看的人请等着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