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83章 唐太宗灭突厥(1 / 1)

作品: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分类:其他类型|更新:2021-03-15|字数:1524字

唐高祖的得天下,大半由于秦王世民之力,而即位之后,却立建成做太子;于是有“玄武门之变”。高祖传位于世民,是为太宗。玄武门之变,可用《通鉴纪事本末》参考。然而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不传的。

唐太宗是一个贤主,历史上称他勤于听政,勇于纳谏,能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直臣魏征。在位之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至于“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仅三十九人”。这种话,虽然不免有些过情,而且未必合于事实,譬如断死刑之所以少的,一定是由于官吏希旨,粉饰太平,这是可以推想而得的。然而“贞观之治”,总要算历史上所罕见的了。唐朝的治法,是集魏晋南北朝的大成,这个且待第三章里再讲。而唐朝一朝,和域外诸民族,关系尤大。现在且述个大略。

唐朝的对外,最重要的还是和北族的关系。突厥启民可汗死后,子始毕可汗立。部众渐强。这时候,又值中国丧乱,边民避乱的,都逃奔突厥。于是突厥大盛,控弦之士数十万。割据北边的人,都称臣于突厥。唐高祖初起,也卑辞厚礼,想得他的助力。然而却没得到他多少助力。天下已定之后,待突厥还是很优厚的。然而突厥反格外骄恣。大抵游牧民族,总是“浅虑”而“贪得无厌”的。而且这种人所处的境遇,足以养成他“勇敢”、“残忍”的性质。所以一种“好战斗”的“冲动”,极其剧烈。并不是一味卑辞厚礼,就可以和他“辑睦邦交”的。而且一时代人的思想,总给这个时代限住,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前朝的遗孽,想倚赖北族,北族也把他居为奇货。”这种事情,“齐周”、“周隋”之间,已经行过两次了,已经行之而无效的了。然而隋唐之际,还是如此。突厥内部,有个义成公主,煽惑他犯边。而外面却也有个齐王暕,可以给他利用。始毕死后,弟处罗可汗立。处罗死后,弟颉利可汗立。从启民到颉利四代,都妻隋义成公主。这是北族的习惯如此。到颉利,就迎齐王暕,置之定襄。在如今山西平鲁县的西北。没一年不入寇,甚至一年要入寇好几次,北边几千里,没一处不被其患。高祖几乎要迁都避他。而唐朝对待他的法子,也还是钞用隋朝的老文章,这个真可谓极天下之奇观了。处罗可汗的儿子,主治东方,仍称为突利可汗。太宗和他,本来是认得的,于是设法离间他。而颉利这时候,又失掉铁勒的心。北方的铁勒,一时叛他。推薛延陀回纥为主。而国内又遇着天灾,于是国势大衰。六二九年,颉利拥众漠南,想要入寇。太宗遣李靖等分道伐他。李靖袭破颉利于铁山,在阴山之北。颉利遁走。为唐行军总管张宝相所擒。于是突厥之众,一时奔溃。也有北降薛延陀的,也有西走西域的,而来降的还有十几万。太宗初时,想把他处之塞内,化做中国人。当时魏徵主张把他迁之塞外,温彦博主张把他置诸中国,化做齐民。辩论的话,具见《唐书·突厥传》。太宗是听温彦博的话的。著《唐书》的人,意思颇有点偏袒魏徵。然而温彦博的话,实在不错。唐朝到后来,突厥次第遣出塞外,而且不甚能管理他,仍不啻实行魏徵的政策。然而突厥接连反叛了好几次,到默啜,几乎恢复旧时的势力,边患又很紧急,这都是“放任政策”的弊病。——“唐朝驾驭突厥的政策,和他的效果”,这件事情,颇有关系,可惜原文太长,不能备录。读者诸君,可自取《唐书》一参考。后来见他不甚妥帖,才用突厥降人萧思摩为可汗,叫他还居河北。这时候,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已徙居突厥故地,真珠可汗,名夷男。突厥还没灭亡的时候,太宗就册封他做可汗,以“树突厥之敌”。突厥灭后,就徙居突厥故地。形势颇强。萧思摩不能抚驭,依旧逃归中国。六四四年,真珠可汗卒,子拔灼立。薛延陀内乱,太宗趁势又把他灭掉。于是回纥徙居薛延陀故地。铁勒的强部,本来只有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既亡,回纥还没强盛。对于中国,奉事惟谨。于是北方的强敌,又算暂时除掉。

至于西突厥,则到高宗手里,才给中国征服的,见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