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95章 结局(上)(1 / 2)

作品:皇城|作者:维维兔|分类:青春校园|更新:2020-12-25|字数:13548字

皇帝疾步出东偏殿, 模样瞧上去有些失魂落魄。

安喜一人候在外头等他,见此连忙上前搀扶。

皇帝挥开他的手,垂眸打量他,面沉如水。

“ 你皆知晓。 ” 知晓他的身世。

安喜不敢再欺瞒,跪在青石板上请罪。

“ 果真老糊涂了,你歇一阵罢。”

这是要罢免安喜的位了。

后者口中谢恩,已不再清明的双目中流出两行热泪。

“ 滚回去前再去替朕传最后一道旨。”

“ 嗻, 嗻。” 安喜哽咽。

“ 将东偏殿封起来,派侍卫看守,无朕的旨意谁人都不得入内。” 皇帝负在身后的双手握紧成拳。

“ 嗻……奴才这……这便去传令。” 安喜哆哆嗦嗦起身, 他自身难保,不敢再去替魏七求情。

皇帝突道,“ 狗东西,枉费朕多年对你的信任。”

安喜复又跪下, 泪流不止。

他抱住皇帝的腿,嚎哭着求圣上原谅, 再无御前总管的威风神态。

后者踢开他,睥睨冷眼看他的狼狈姿态,心中厌恶不已。

一个两个都这样可恶。

“ 没根的东西果然下贱。” 他声音冷漠,重回帝王的高高在上。

皇帝离去, 安喜面色灰白,老态毕现。

伴驾近十载,这是他听过的皇帝对自己说过的最难听的一句话。

御驾重回正殿,皇帝挥退众人。

他独自坐在东暖阁的圆桌旁, 卸下强撑的帝王威严,成了模样颓唐的平凡男子。

“呵。” 他以手撑额,闭目沉思,突发出一声冷嗤。

偌大的室内一片空寂。

“ 呵。” 皇帝摇头,唇边带笑,嘲讽自己愚蠢,竟然识人不清。

他枯坐了小半个时辰,晚膳都未用,派人传令乾清宫前的禁卫首领入内。

禁卫卸佩剑而来,屈膝听令。

皇帝的面容隐在昏暗的暖阁内,清白的月光打在他胸前的明黄龙袍上,上头祥云龙纹繁复华贵,金丝银线反微光。

他的手掌虚握成拳,一下一下敲在膝头。

禁卫在黑暗中屏息。

半晌,皇帝道:“你去替朕办件事。”

“奴才在。”

“从前先帝身边的人,几个打发出宫的,去处理了。”

“奴才领命。”

“做得干净些,即刻便去。”

“嗻,奴才明白。”

皇帝似有些厌倦,他低声道:“退下罢。”

“嗻,奴才告退。”

禁卫领命离去,深夜中杀人。

皇帝方才想起当年的事,那时先帝即位不久,根基尚不安稳。

朝中仍有前朝顽固的老臣反抗。

先帝说要安抚,或是赐金银罢黜令那些老东西返乡。

皇帝却觉得不若杀鸡儆猴来得痛快,毕竟世上文人大都怯弱惜命。

陈肃远往刀口上撞,皇帝请先帝赐其死罪。

先帝迟疑不定,道陈家乃簪缨世家,陈肃远在前朝亦是颇有名望。

皇帝道:“儿子以为,既是颇有名望就更应重罚,以达到杀一儆百之效。”

“父皇宽仁,圣明英德,饶他死罪。然其人可恶,活罪难免。不若抄其满门,贬至边境。”

先帝沉吟几瞬,允了。

陈年旧事,那时仅才弱冠之龄的皇帝哪能料到自己今后会栽在陈家嫡子宵衣,一个时年八岁的稚子手里。

安喜被关在侍院后头的耳房内,魏七则被看守在养心殿的东偏殿里。

王福贵顶了他师傅的位,皇帝却终日脸面,似阴间阎罗,无人敢招惹,乾清宫上下愁云惨淡,前朝都顺带着安生不少。

风声传至后宫,皆言男狐狸失了宠,触怒龙颜被圣上软禁,一时人心大快。

皇帝已有两月未曾临幸妃嫔,谁人能不恨魏七,如今皆拍手称赞,冷眼瞧其笑话。

第三日夜里,万物俱静之时,皇帝仍是想起了魏七。

他想,原来真是陈宵衣,是当年陈家那个八岁的孩子。

呵,妙啊,甚妙。怪道这样倔强,同他那蠢笨的父亲一样不识好歹。

他想起几日前魏七望向他时眼中滔天的恨意,心口一阵闷痛。

皇帝的手紧紧扣住桌沿,抵抗内心翻涌的气血。

他说想弑君,恨朕入骨。

帝王躬身,怒极攻心。

他本不愿去想,却再也无法克制自己。

去岁特意替其贺生,原来竟养了一头狼在自己榻上。

几月前说仰慕朕,要朕全部的宠爱,神情认真,谎话说起来眼都不眨!

皇帝冷声笑,何其盲目难堪,彼时那贱奴眼中分明毫无情意。

最为特殊的一个?

皇帝又想起自己低声的哄劝,那样的疼惜喜爱,如今瞧来皆是往脸上扇巴掌。

不识好歹,不识好歹!

他抬手扫下几子上的茶盏,唤人入内打扫。

收拾妥当后皇帝照样安歇,像是从未发过怒一般。

只是他闭目良久仍未能睡着,枕着手臂想事。

朝堂大局,来年科举,南边属国动乱,一桩桩一件件,却又绕回魏七身上。

世家子,七岁负有神童之名。

皇帝睁开眼,入目是暗沉失色的明黄。

麒麟满踟蹰,无以报河山。

他依稀记得魏七作的这首诗。

真是好大的气性,好一个猖狂的孩子啊。

皇帝记得的这两句诗是最后两句,全诗是:

金銮西门开,停俯欲问梨。

铁刃锋芒出,老翁何一辜。

红鹤临太和,羽翅白如雪。

麒麟满踟蹰,无以报河山。

此诗乃陈家宵衣七岁那年夏日所做。

他七岁寻常求学的一日,陈家家族学堂内。

夫子令六十来名陈家子孙每人各作一首五言绝句,以咏物为题,半柱香的时辰为限,其他皆不作要求。

陈宵衣伏在案上咬着笔管皱眉思量。

未几,他凝神提笔,挥墨于黄白宣纸之上做完一首。

他虽写得极快却不并急于呈与夫子瞧,只因不愿遭受同窗聚集的目光。

虽早在一年前,学堂中便有传他聪慧异于常人。

然而夫子虽年迈,却有一双火眼金睛。

他早已将陈宵衣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半柱香的时辰一到,学生们依照年岁长幼依次站起来将自个儿的诗朗声读出。

陈家学堂共有主支并旁支及他家亲戚子孙六十八人。

陈宵衣是第五十个念诗的,前头四十九位师兄咏荷咏梅,咏虎咏牛皆有,五花八门。

其中不乏有佳作,堂上夫子有时点头,有时皱眉不语。

陈宵衣自矮凳上起,众人皆转身抬眼望向他。

后者立得挺直,躬身作揖向上首的夫子行礼后又颔首见礼于同窗。

他道:“ 居安献丑。”

众人等待。

“ 此诗名咏鹤。” 此话方出口,他便忍不住勾着唇笑。停了一瞬后,复执纸张念诗。

“ 金銮,西门开。停俯,欲问梨。” 他稳声道,只是年幼,声线还清脆得很。

众人屏息,夫子面色稍变,捏着戒尺的手指微颤。

“ 铁刃锋芒出。老翁,何,一辜。

红鹤临太和,羽翅白如雪。”

“ 陈居安!” 夫子手中戒尺拍案,沉声呵斥。

学子们面色潮红,不知是激动愤昂还是幸灾乐祸。

陈宵衣抬眼,直直地望着夫子笑,姿态恭敬中又透出些散漫不羁。

“麒麟满踟蹰——” 他眼都不眨地与德高望重的夫子对视。

众人提心。

“无以,报,河山。” 一字一句,字字清清楚楚,声调皆是平常,并未抑扬顿挫,却似有振聋发聩之效。

一瞬静默,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零落的几声掌声后,众人拍桌喝彩,“ 写得好!”

堂上夫子气得胸膛不住起伏,垂着的山羊胡须颤动不止。

陈宵衣在热闹的掌声中垂眼,伸出右掌摊平朝上,他在等戒尺责罚。

夫子怒不可遏,道小子猖狂。

陈宵衣躬身请罪,模样乖巧。

夫子抽出戒尺,在他左掌上狠打两下后却又颓然垂手。

这是他最为得意的学生,聪慧伶俐,活泼讨喜,为人正直倔强。

且稚子尚存热血,年迈的老朽却只敢苟且求生。

夫子亲登陈府主家大门,将此事告知于陈宵衣的父亲。

陈肃远大惊。

陈宵衣的这首诗牵扯甚广,不仅是在嘲讽当朝大太监,人称九千岁的刘全,更是在讥讽满朝怯弱的文武官员。

更甚的是,他将自己父亲也一块骂了。

刘全几日前奉皇帝旨意出宫办差,乘八人抬的金銮大轿出午门。

沿途百姓避让,只一卖梨老翁耳聋目昏,退得慢些了。

刘全手下爪牙将其架起往后拖。

刘全在轿中听见动静,将人拦下。

他下轿,被众多太监侍卫簇拥着行至那老翁身前,躬身问,“ 梨甜否?”

老翁眯起眼,露出个笑,回他道:“ 甜! 官老爷,俺自个儿种的梨咧!可甜! 您尝尝 ”

他捧着竹篮筐子凑近。

刘全平日里从不乱用宫外的东西,那回却不知怎的,竟真捡了个梨来尝。

咔嗤一声脆响,他咬了两口又吐。

宽大的街道上竟无一人敢喘气。

“ 不甜。” 他阴沉沉地说着,嗓音尖刻,气势凌人。

老翁还未来得及开口说话,就已成了刀下亡魂。

血染午门前的盛安大街。

此事传遍京城,朝堂上却无言官参报于上,武官亦沉默不言。

刘全猖獗,几年来已害死不少朝中大臣,圣上偏信宦官,已无人敢惹他。

红袍白鹤,招摇于金銮大殿。着麒麟纹饰的重臣怯懦避让,辜负大好河山。

七岁学童诗作得粗糙,算不上如何工整押韵,只是其间的含义却深。

归家后,陈家祠堂内,陈宵衣跪在寒凉的地砖上,伸出掌心受罚。

他父亲拿着厚重的戒尺狠打,打了几下后问,“ 你可知错?”

陈宵衣垂眸回,“ 儿子不知,儿子何错之有?儿子不过是咏鹤。”

他还要倔强狡辩,诗中字字句句皆指向朝堂,如此明显能人不知。

此诗若传出去,叫刘全听见……

陈肃远面色煞白,摇摇欲坠。

“ 逆子! 死不悔改! ”

陈宵衣抿嘴忍耐,掌心渐渐红肿。

陈肃远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心中又是气又是担忧。

这个孩子生来便瘦弱,他与夫人悉心呵护,养了七八年才长成如今这模样。

都道这孩子聪慧,将来必有所成。

陈肃远又何尝不对他寄予厚望,宵衣居安,望他勤勉有为,望他平平安安。

只是实在太过倔强,气性甚大,不知天高地厚。

他也不愿折了赤子心意,不愿孩子过早便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只是……不得不折,他唯恐有朝一日,自己年老不力,要护不住他的爱子。

陈宵衣的母亲陈王氏得了消息急忙赶来,却停在祠堂外不再进来。

她掩面哭泣,心中焦急不已。

一面心疼孩子被罚,一面担忧他惹下的大祸。

虽心知此回必要做出姿态给那头瞧,可依旧不忍见儿子吃苦。

左右为难,靠在墙角咬着帕子痛哭。

陈宵衣似有所觉,他眼眶泛红,撇撇嘴低声道:“ 儿子知错。”

“ 大声些! ” 叫紫禁城里住着的九千岁也能听见。

陈宵衣望着身前立着的牌位与袅袅申起的沉香,一门之隔外他母亲的低声哭泣若隐若闻。

“ 儿子知错! ” 他大声怒吼,声音尚稚嫩。

“ 在此思过一月,抄家训两百遍,听明白否?”

“ 儿子明白。”

陈肃远扔下戒尺,拂袖离去。

门闭,屋外夫妻对视。

陈肃远似一瞬失了所有力气,他颓唐道:“ 夫人,为夫对不住你。”

这是妻子拼死生下的孩子,他们唯一的孩子。

陈宵衣的这首诗到底还是传到了皇帝耳中。

次日早朝,明帝玩笑一般随口提起,几人揪心,暗自可惜。

陈肃远慌忙跪地请罪,道:“ 小儿无知,实非有意,臣已罚他闭门思过,请圣上责罚臣管教不力,治子无方。”

明帝却道:“ 此子慧极。” 轻轻揭过。

众人心下大惊,刘全立在皇帝身后强撑仪态。

陈宵衣的神童之名传开,刘全因皇帝的四个字而有所收敛。

此事传至西南时已是三日之后。

彼时还未满十九岁的萧隀俨立在马背上。

夕阳西下,染红天边云彩。

他身旁的谋士叹,“ 高门世家中还能出一两个有气性的孩子,京城尚且有救。那位也不算是病入膏肓,昏庸之极。”

萧隀俨却道:“ 满京重臣默然旁观,竟沦落到要靠区区孩童点破。

哪里有救,已是病入骸骨,药石无医。

难不成还要等个十来年,等京中世家后代长大不成? ” 如今是神童,焉知将来又会长成何等模样。

不料十年后,陈宵衣十七年华,脆生生直挺挺一根墙角静默生长的青竹,却被自己一手折断。

他远望。“ 届时江山都恐被异族所占了罢。” 不若靠自己来挣。

皇帝自往事中惊醒,仍有些回不过神来。

世事奇妙,凡间人兜兜转转,缘分深的两人注定要遇上,注定要纠缠。

皇帝发怔,几瞬后起身疾步出西暖阁,穿过正厅与东暖阁,径直来到东偏殿耳房门前。

雕花木门上了锁,他一脚踹开。

哐当一声响,锁头落地,木门裂烂。

魏七缩在榻上,埋头靠着榻头团坐。

他对皇帝闹出来的动静毫无反应。

皇帝行至榻下的圆桌上坐下,并不去计较魏七的无礼,左右更忤逆的话都说出来了。

“ 麒麟满踟蹰,无以报河山。” 皇帝轻念,“ 你写的?”

魏七浑身一抖,“ 不是,陈宵衣写的。”

而他早已不配做陈家的孩子。

皇帝心头五味杂陈,似是觉得他可恨可怜又可惜。

然事已至此,不可重来。

神童能有很多,紫禁城里伴驾的魏七却只有一个。

“朕再问你最后一回。” 皇帝瞧着他明显消瘦的身躯,问:“ 是否执意要出宫?”

“ 是,奴才要出宫。” 魏七始终都不曾抬头看皇帝一眼。

“ 好,很好。” 皇帝笑,他的手指颤动不停。

他想问魏七,你是否有些喜欢朕,然而却开不了口。

“ 若是朕不放呢?” 他偏头饮茶。

“ 您若是不放奴才出去,奴才也没别的法子,唯有苟活。”

苟活?

皇帝呼吸艰难。

原来在你看来,待在朕的身边竟是苟活。

“ 朕待你不好么?” 他仍是忍不住要问,只因实在是气恼不解。

“ 呵。” 魏七抬头盯着自己身上的白色亵衣。

“ 不过是养只猫一般地养着罢了。”

皇帝胸口起伏不定。

养猫,养猫。

他堂堂一个皇帝,从来没有什么闲情雅致去养猫。

“ 朕若当你是只猫,便不会……” 皇帝说不下去了。

他本想说自己不会同猫相亲,不会日日都念着一只猫,不会替一只猫仔细盘算。

太难堪了,真说出来就太难堪了。

“ 朕会同畜生在榻上欢好?” 皇帝言语相激。

“ 欢好?” 魏七转过头来望着他。

“ 是您一人的欢好寻乐罢了。”

皇帝不可置信。

“ 呵,朕一人的欢好?”他沉声嗤笑,“几日前你还在朕的榻上叫,抱着朕搂得挺紧,扭得也欢。”

越是相近相亲的人,越知晓如何刺痛对方。

“是啊。”魏七面色煞白,唇反相讥道:“奴才是太监,太监不是男人,就是跟条狗,也能叫得欢。”

皇帝听不得他这样说。

“魏七!”他几步走近,满面怒意。

真该掐死他。

“你不要再妄想出宫了,你这辈子都是朕的人,都要待在宫里。”

魏七嘴唇哆嗦,“您留着罢,留奴才这副空壳,但我永远都不是你的人。”

皇帝心道,你说不是便不是罢,左右这辈子都别想出去。

魏七又将人给气走了。

前者本是想起往事,心中难得愧疚,放下恼恨前去求和的。

谁想魏七一心要出宫,丝毫不见屈服认错之意。

皇帝回西暖阁叫来王福贵。

“ 你去叫内务府打副脚铐来。” 他淡声吩咐,“照魏七的身量做。”

王福贵心下大惊,想着要回去禀报师傅,嘴里却应得恭敬。

“ 做得好看些。” 你说是养猫便养猫罢,不是朕的人,就做朕的猫。

拿脚铐子栓畜生一样栓上几日,就知晓朕从前是如何待你的了。

皇帝揉着额角,叹自己纵魏七纵过了头。

两日后脚链子呈上来,上头镶金嵌玉闪闪发光。脚环内侧包有柔软的羊皮,戴上去定不会太过难受。

皇帝心中满意,当日夜晚便拎着脚链子去见魏七。

他将东西往人榻上一扔。

“ 现下朕给你两条路走。一是戴着脚铐伴驾,二是不戴脚铐伴驾。你自个儿选。

魏七置之不理,眼皮子都不抬。

“选。”皇帝掐住他的手肘,心下却吃了一惊。

短短十来日,魏七便消瘦得很了。

细细的一截手臂攥在掌中,叫人心中酸闷。

皇帝说:“你好好想,若能想通。前事,前事朕皆可不去问罪。”

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胡话亦可一笔勾销。

魏七却有恃无恐,他勾唇笑:“奴才要出宫。”

他心知皇帝奈他不得,否则怎敢轻易翻脸。

“好!”皇帝气得笑出声来。

既然不识趣,那就栓着,真以为朕会心软不成?叫你如此戏耍。

“来人。”

“奴才们在。”

“替你们魏爷戴上。”

第三回 不欢而散。

转眼七月底,魏七被困于东偏殿已近二十日。

皇帝似已平息了怒气,可却有一月未召幸后宫佳人,安喜也仍被关在侍院。

这日皇帝又做噩梦。

梦见银质脚铐断裂,榻上人不知所踪。

他举目四望,遍寻无人。

“ 魏七……魏七……” 皇帝在睡梦中呢喃。

守夜的太监小心翼翼地靠近。

“ 圣上……您可还好?”

前者惊醒,满头大汗,心悸不已。

身旁无人,皇帝掀开床幔。

满室冷清,下首罗汉床那头亦是空空荡荡,笑语的人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