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三百四十六章 教育改革(二)(1 / 1)

作品:岛国崛起|作者:鸢尾鸟|分类:幻想奇缘|更新:2021-03-06|字数:2915字

陈独秀开口之后,房间里面的气氛稍稍的缓和了一些,陈独秀年过四十,已过不惑之年,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已经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了,所以他虽然介绍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包括这其中的利与弊,日本的教育并不是强制性的,这时候的入学率其实不算是非常的高,对于陈独秀而言,这不算是什么弊病,毕竟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日本此时的教育是要付钱的,而且尽管只是一名孩子,但是那也是家里面的一个劳动力,很多贫苦家庭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陈独秀在日本留学期间,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得出来的日本的小学入学率只有56%左右,不算是很高。

他的看法都还算是不偏不倚,张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很多观点很老道,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却把日本在明治维新当时的情况跟眼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作了对比,不得不说,这两者还是有很多相似点的。

当时的日本国力不强,政府财政拮据,拿不出太多的钱出来办教育,但是教育也不得不办,所以只能收取学费,招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进来,用这些学费来支持教育的进行,而等到后来国家的实力发展起来了,国家的财政局面得到了改善之后,再对教育进行加大投资,然后迅速的提高教育的水平。

这一点其实跟中国后世做的很像,张扬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学费还是比较贵的,学校里面一年的学费是八百多块,当时的月工资不过才五百多块左右,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读书确实是能把人读穷的,尤其是当时一般的家里面最少都有两个孩子,有的甚至是还有更多的孩子。

而等到他初中毕业了之后,国家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开始减免学费了,当时还感叹了一阵,感叹自己的命不好,前脚刚毕业,后脚就成了免费的教育了,真是有些没遇上好时代,而等他高中毕业上了大学的时候,高中的教育也开始实行免费教育了,这简直是,无话可说了。

陈独秀的考虑显然是很周到的,目前国内到处都在兴业,都在投资,办工厂、修铁路,修公路、建桥梁、挖山开矿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钱的,这还不说在国家财政支出里面占了大头的军费支出。

这个时代,各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都是用来维护和扩充军队,随时准备打一场世界级的战争的,各国之间都没有安全感,无论是实力强横的日不落帝国,还是与世无争或者是苟延残喘的偏远小国,大家都会受到战争的威胁,谁也逃脱不了,所以大家都会拼命的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如果这个时候谁能够不养军队,又能够不受战争的威胁,那么他的发展速度肯定会非常的快的,这在二战之后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是战后的德国另外一个是战后的日本。

德国指的是西德,也就是联邦德国,它挑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世界大战,所以二战结束之后成为了盟军共管的国家,国内没有军队,由他国派驻军队,这样一来政府少了一个开支大头,在外部没有威胁的情况之下,得以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放在国家的恢复和经济建设上去,结果发展速度非常的迅速,很快就追上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西欧老大,而日本更是离谱,岛国人卯足了精神,一口气赶英超美,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隐隐有超过美国的迹象,虽说后来败了,经济增速垮了下来,但是它们依旧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坐了好几十年,也不得不说是一个战后经济恢复的非常好的国家了!

目前国内需要用钱的地方多,而且现在辽东和朝鲜还爆发了战事,军队的改革和扩建也到了关键点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加起来,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所以陈独秀的建议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的。

教育投入高,回报也丰富,但是短期之内收效不大,而且全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大,要是全部推广义务教育的话,多半国家是支撑不起的。

陈独秀开了口之后,胡适这边也说了一些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的做法跟北欧的几个国家差别其实不是很大,他们分公立和私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不分科,到了大学之后就开始细分,大学以前的教育很轻松,但是大学教育很残酷,学费非常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美国的教育体制明显是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的,美国人建国一百多年,他们有时间的沉淀,文化教育上的时间 很长,而中国目前时间最长的不过也就是北京大学而已,二十多年的历史,跟别人比起来还差得远,而且除了北京大学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世的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世的武汉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除了一大堆的师范大学之外,还有一个成立于1912年的陆军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至于后世跟北京大学齐名甚至是逐渐赶超了北京大学的清华大学,呵呵,现在不过是一座洋人开办的小学校,学生人数还不到八百人,成立的时间也短,影响力跟北京大学没办法比。

这些大学之中,除了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之外,其他大学的名气实力和师资力量都不行,这些还都是集中在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之中:北京、广州、武汉、成都、奉天(沈阳)、保定(河北首府),所以说美国的模式很不适合,目前日本的模式还是比较契合的。

全国的大学数量有限,但是张扬也不打算大规模的扩大大学的数量,不是他不想这么做,实在是没钱了,这年头教师的工资很高的,以陈独秀为例,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系主任,一个月的工资是280块大洋,鲁迅的工资比他稍高,一个月是320块大洋,这个时候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两百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接近六万块,简直不要太有钱。

而一般的教师的工资肯定是没有他们高的,但是教育一类的支出确实是很贵的,但是这也架不住人多,学校办的多了,老师的数量自然就上来了,而国家的支出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就是没钱,要是张扬手里面有大把大把的钱的话,他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没钱的人过日子就要精打细算,到处都要花钱,到处都要开销,不想办法的话就只能越积越多,问题堆积起来时间一久就解决不了。

跟陈独秀和胡适聊了半天,两人逐渐的放开了,之前的紧张也渐渐消失了,看得出来,他们对张扬的印象在这一次的聊天之后改观了不少,张扬给他们的印象跟外界所传言的那些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当然最让他们感到吃惊的当然还是张扬很年轻,他比胡适的年龄还要小,今年不过才27岁,正处于年轻力盛的时期,但是他的心态却又不想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那样浮躁,社会上现在有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在流行,很多年轻人都是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而且极易受到其他人影响,自己的见解不突出,没有什么主见。

不过张扬身上没有这些毛病,他对教育领域的了解不深,所以听得多说的少,但是他每一次都能准确的抓到问题的关键,而且给出来的见解也十分的独到新颖,很多都是这两人都没有想到过的,比如设立奖学金,这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有先例的,倒也不算是特别,但是他提出可以采用商业化的运作,让企业或者是商人出钱买个名声,让他们来投资出钱,再然后以他们的名义冠名,比如说为民实验室、逸夫大楼、远山奖学金等等,而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可以牵头银行,发行低息贷款,让那些上不起学校的学生可以凭借贷款上学,毕业以后参加了工作可以慢慢的还款,而且还要将这贷款信息记录在他们的个人档案之中,如果欠钱不还的话,以后会受到国家的信用或者是刑法的处理,已形成一个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