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87章 名士风流(十四)(1 / 2)

作品:人生赢家培训指南|作者:舟自横|分类:幻想奇缘|更新:2021-03-04|字数:3250字

高密流民居住地之一。

如今大雪封路, 原本应该是躲在屋中休憩, 但是如今躲战乱而出的流民,哪里有这样的资格。这流民区中少见男丁, 多是老弱妇孺躲在家中。

此处虽是暂居,但是屋子建的却不差, 不同于南方泥土和着稻草碎糊起来的房子,而是石头搭配着木材然后使用‘水泥’糊起来的, 等闲大雪绝对压不垮, 还不透风, 暖和的紧。

再加上太守以户为单位,租借了‘炭炉’,只要前往不远的黑石山挖些煤炭, 干个三四天, 便可以换些‘蜂窝煤’,若是卖力多挖些, 换来的煤足够用小半个月的, 如今这种天气,哪怕是进山也打不到柴火,他们这些流民也没有秋收存留下的秸秆可烧。

这煤不仅不熏人,而且煮饭烧水方便的很,还能保持火种不灭, 省着点用, 一块煤可以烧一天, 家中一天的饭食就解决了。

唯一可惜的便是家中关门的时候不能将这炭炉放在屋中, 否则炉中的‘煤气’便散不出去,会把人熏晕。这样大家只能把炭炉放在门口,用的时候拎进屋子,把门半开,然后一家老小围着炉火,舒舒服服的烤一烤,就着炉上陶锅的热汤暖暖喝一碗,尽管会有冷风进来,却是大半个身子都暖着。

妇人一家本是带着不少家什逃出来,但是一路逃亡下来,那些东西早已丢弃典卖干净,也就剩下一副祖传的矛头小心存放。

这矛头不知经何等巧匠所铸,传世许久依旧锋利如新,一路上靠着着矛头,家中男人或是护人,或是充作利刀,很是得用,故而家中老小再困难也不曾将它拿出去交换。

她看了看所在炉火旁眼巴巴看着锅中翻滚豆羹的两个孩儿,心中感念高密太守。

她家男人出门做工了,比较苦,就是挖煤的那处。这煤挖出来虽然好烧,却有太多煤气在里头,需要将这些煤要经过加工才能变成‘蜂窝煤’。这活儿苦,可是干五天就能领一份口粮回来,一家老小便是靠这份工养活。

但是妇人一丝抱怨都没有,如今雪天有一屋可住,不用经霜冻严寒,自家在这里造名册盖房的时候,便已经领到了一块荒地,只是错过了播种季节,需要开春再种。

虽是荒地,必然比不过熟地,但是原本最为费力的翻土工作在太守大人租借的新式耕犁下,要比过往省力不知道多少,并且早早得了太守大人手下农官传授冬灌和烧肥沤肥之法,那荒地来年收成就算是比不上熟地,也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养活一家老小必然可行。

有了土地就有了盼头,就算如今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刻,也能靠着做工养活一家老小。

不管怎么说,这个冬天一家老小算是挨过来了。

天色渐暗,上工的男人回来了,进门便说:“你这婆娘,还没等我回来呢,就开始开炉了。这煤可不是大风刮来的。”

妇人上前,替他理了理身上残雪,道:“今日怎的回来的这么早。”

“港口那里又来大船了,专门收我们煤炭坊的蜂窝煤,今日早早装完货,便早放了片刻。”

“阿弥陀佛,又换来了粮食,这下就不担心太守养不活我们了。”妇人还是有些见识的,高密郡太守是个善心好人,待他们这下普通平民十分宽和,但是这么多人,妇人也担心粮食不够吃,故而一直盼望着港口那些货船能多贩卖些货物过来。

“妇人之见。”这男人虽是做工,但是流亡了这么久,自问尚有几分见识:“那港口是秋收之后,太守匆匆征徭役,赶工赶了三个月建起来的,虽然是集一郡之力,时间却不太够,到了冬灌停止劳役,也只是建了个大概,等来年开春慢慢着人修建,港口也只会越来越好。我们高密郡的彩瓷、蜂窝煤、盐等等货物,都走俏的很,怎么可能换不来粮食。”

妇人一想也是,遂喜笑颜开的掀开了火炉上的陶锅,准备一家人开饭。

他们一家恰巧是秋收之后来到此地,之前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青州,觉得大家应该是有了活路,青州地方偏僻,至今尚未起战乱。但是到了富庶的城阳,的确蒙城阳太守着人收留,可是,一天一碗冷水中飘着十几粒麦粒的粥,实在是活不了命,更不用说那四处漏风没处伸脚的窝棚,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还被官吏又打又骂,实在是生不如死。

抱着最后一股信念,他们一家继续走,来到了同样安置流民的高密。

一来,一家便被征招去服劳役,原本一家抱头痛哭,觉得算是交代了。但谁知道,这劳役并不苦。妇人和其他老人女子一起负责煮饭送水浆洗这些活计,也能领到些口粮,而男子则被征召去修建码头,虽是苦了些,却并无兵士打骂,每日也能混个肚饱。

如此,最艰难的日子便渡过了。

“我想去行伍。”男人喝完粥,突然说道。

妇人却一把扯住:“怎么可以?当初我们不就是为了逃避兵祸才逃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