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22章 东绣县的赋税(1 / 2)

作品: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作者:吾御|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2-10-12|字数:2459字

自打太宰把第三代太宰的职位传给自己之后,太宰这几天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好像肩上的重担一卸下来,整个人似乎都年轻了几岁。

易承对此也乐见其成,他倒是不介意接受这第三代太宰的职位,本来嘛,他也从没想过把守卫始皇帝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下去。

可以说,太宰到了他这一代,也就算是玩完了,后人也不必再受这种封建荼毒。

有这种心态之后,易承就接受的毫无心理压力,每天该吃吃,该睡睡,空闲的时间就泡在实验室研究怎么造火铳。

可惜,火铳的进展又遇到了瓶颈。

原因无他,依旧是金属材质不过关,炸膛的问题太过常见,用精铁制作的膛管甚至还不如易承用竹子仿制的突火枪。

谁白了,还是这个时代的冶金水平太低了,啥金属配比都不知道,即便拥有最好的火药,可还是造不出一根完美的枪管子,易承空有屠龙术,却无计可施。

火药经过李长安那一世二十多年的研究,易承已经是得心应手,不论是硝硫炭经典配比的黑火药,还是加入蛋清凝聚的颗粒火药,还是加入皂角子的硫磺火药,易承玩的都可谓是炉火纯青。

对于火药的配比、火药的制作、以及药量的多少,易承更是烂熟于心。

可对于这些东西的制作流程,生产配方,易承一直没有用笔记录下来。

天知道,这玩意要流传出去,让两千多年前的军队装备火器,世界格局将会发生什么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易承一直以来,对于火药和火铳这些武器的研究,都未曾留下文字记录,只是把这些东西记在脑海中。

只是每重生一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在身上备一把突火枪,虽然竹筒做的突火枪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可关键时刻,一把火枪傍身,那可能就是保住性命的关键道具。

不过还好,连续几次重生,易承都没有遇到需要他使用突火枪的机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九月的天气却没有一天天转凉,反倒是一日热过一日。

待在实验室里,易承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冒出来,两千多年前的关中气候,比两千年后要热太多了。

在易承印象中,两千多年后的陕西关中,是个干旱少雨的气候,甚至有些地方还类似黄土高原,很多的土地都只能种植小麦。

可在两千多年前,关中的气候简直跟后世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在这个时代,夏季的关中是炎热多雨的气候,雨水非常充沛,导致长安附近的水系也异常发达。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环绕长安,大片的土地都是多水的,因此在这个时代的关中,大片大片的土地都种植的并非小麦,而是水稻。

多水的环境造就了大批的森林,易承去过潼关,那里有绵延三百里的广阔桃林,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骊山也因此保留着大量森林树木,成为了始皇帝最终修建陵寝的地方。

当年易承重生为李长安时,也正是得益于关中水系的发达,才能大力研究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