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72章 提要(1)(2 / 2)

作品:子夜|作者:茅盾|分类:其他类型|更新:2021-02-23|字数:5034字

a.改组派政客某甲、某乙,与吴荪甫亲热。

b.失意军人——改组派,北洋派。

c.流氓——破坏裕华丝厂罢工者。被朱吟秋及刘玉英等所收买谋绑赵伯韬之流氓。被吴荪甫收买拟刺赵伯韬之流氓。赵伯韬所豢养以自卫的流氓。

d.工贼——属于黄色工会中之蒋系者。属于黄色工会中之改组派者。属于改组派而不在黄色工会中。属于资本家方面所雇用者。属于取消派者。

e.恶霸——贩卖私烟等者。

叛逆者之群:

女工:(1)立三路线之基础分子;(2)斗争剧烈时之动摇者;(3)渐渐走上了正确路线者。

指挥者:(1)奉行立三路线者;(2)思想右倾者;(3)作两条战线之斗争者;(4)蔡真之流。

青年学生:参加各纪念节,在学生中为反国活动者。

左翼作家:右倾与左倾的机会主义及不动主义。剧社女演员。

其他各厂工人(例如朱桂英的一家,她本人为丝厂女工,弟为火柴厂工人,又一弟则可为其它业之工人)。

小资产阶级之群:

一般市民——悲观失望。医生,陆匡时之弟。

知识分子——动摇。范博文,吴芝生,张素素,某记者,某小书店老板。

颓废者——陆匡时之子。

跳舞场中之奇人——老人。其女为革命党而被杀,老人至今寻觅之。

总结构之发展:

《夕阳》《燎原》or《野火》

一、工业资本家方面之有力者谋组织一银团,一面抵抗银行资本家赵伯韬等之压迫,另一方面则谋吞并工业资本家之实力薄弱者。

二、此工业资本家之团体在吞并小工业资本家一点上是将要成功了,但劳动者的攻势却又开始了。

当他们努力镇压下了劳动者的反抗以后,但本身却受银行资本家团体之劫持而陷于苦斗中。同时他们又受劳动者之攻击。

三、夹杂着政治上的与交易所中之种种阴谋,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斗争尖锐化到极点,且表面化,因而发生了暗杀及假借政治力量(赵勾通政治势力将以勾通改组派之罪通缉吴荪甫)等丑剧。

四、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间压碎了的实力较次的资产阶级分子则各谋报仇,或投入吴派,或投入赵派。谋倒赵者以交易所为战场;谋倒吴者以工厂为战场,谋利用劳动者。于此造成了劳动者的第三次罢工。且此罢工虽因赵派之教唆而发,然发动后则日益左倾。而此时因济南失守,市场动摇,在公债上做多头的赵因吴派之抛空,且将大失败。于此时赵吴皆有同归于尽之势。

五、长沙陷落,促成了此两派之团结,共谋抵抗无产革命,然两面都心情阴暗。此复归妥协一致抗赤的资本家在牯岭御碑亭,遥望山下:夕阳反映,其红如血,原野尽赤。韩孟翔怃然有间,忽然高吟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骤闻此语,冷汗直淋。

总结构之下:

第一次罢工只从资本家方面对付中反映出来。一、吴荪甫与劳动者:a.因吴荪甫要减工资而引起第一次罢工。b.借了党部、官厅、流氓、工贼之力量,算是把第一次罢工压下去了;工人一无所得,只产生了几个有希望的领袖。

第二次是正面写了,但罢工指导者的活动及意见不一致却是从工人口中反映。资方的破坏手段也是从与工人发生关系这一点上正面写出来。c.第二次罢工为吴要暂时停厂(此时吴上正受银行家之压迫)而起的,也是继第一次退守后的反攻。d.此次亦如前一样被镇压;但因复杂的关系(即有赵派在中鼓动),吴不得不仍开厂,但工钱一律打个八折发给。在此役中,罢工指导者之间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工贼中间,亦在蒋派、改组、取消及资本家雇用工贼四者之间的暗斗。工人中分裂。

第三次是一面从资方写,一面从指导者(玛金等)方面写。第三次罢工时,吴是不愿的,因他刚刚抛售出一批货,使用了比较低廉的价格抛出。然因工人工资已减,故尚有利。他出售此订货,为的要付银行的借款。e.第三次为赵派所鼓起,口号为回复从前工资额。f.此次因承两次之教训,一般工人颇左倾,而且团体亦坚,第一次罢工所产生之领袖至此时大有作用,而指导者亦比较意见一致——李立三路线,工人想打厂。g.然指挥罢工者中仍有不赞成打厂,尤其是工人中之领袖,故虽立三路线者想借此造成所谓暴动,竟不成功。可是罢工是很坚决。黄色工会企图夺取群众,则欺骗、造谣、恐吓,无所不至。

吴既以武力解决占据厂内之工人后即赴避暑地。h.结果,吴荪甫用武力解决,暂时停厂——这在他是损失,但他预算只停两星期,此两星期中另招新工人。因为丝厂停工者多,失业工人甚多,故招新工是不成问题的。他乘此时到庐山,因为他谋暗杀赵之事为赵所知,且赵亦以通缉为报复也。

六月中旬,桂军又退出长沙,武汉复安。二、交易所中:a.资产阶级之两大派在交易所中,最初是合作者。他们的联合资本贿西北军后退三十里,因此获利,此时他们是多头。但其后赵即单独放空。因为西北军既退了三十里,又反攻了。b.其后吴得雷参谋之密电,知陇海线上中央军形势又利,转做多头(陆匡时即为吴之经纪人),狠狠地挤了赵一下。因赵至此时尚为空头。c.赵亦施神通,厚贿雷参谋之友,知前敌形势,乃亦做多头(赵之经纪人为韩孟翔);可是吴却知桂军发展甚快,将入长沙(六月四日入长沙),乃又放空。一时市场几乎成为陆、韩二人之市场。一空,一多。然不久吴实已暗中补空,而陆之卖出乃为零星户头之投机及脱手者。赵则坚做多头。d.中央军胜报又来,债市渐高,赵又获出长沙,武汉复安。利。济南失陷的消息,吴先一日得到,则又大放空。赵几为所倒。e.然赵更做多头,力提市价,同时以公债维持会之名义散放空气,请政府财政部干涉,又以倒把勾串改组派之名阴谋挤吴。此时陆匡时亦大放空头,吴却暗中补进。交割期届,陆为客人所累,不能不逃走。

赵收罗的女人和金刚钻一样的多。三、恋爱关系:a.范博文与林佩珊之恋爱不成,及与吴四小姐之恋爱。b.吴少奶奶之秘密恋爱。雷参谋之临别的话忽然挑起了她“要恋”的情热,则注目于阿萱(小叔)。c.赵伯韬先与刘玉英有染,继在交易所第二次获利后忽又与交际花徐曼丽有染(是徐勾赵,因徐本与韩孟翔有关系,从韩处知赵大获利,故心动),因此极触刘玉英之怒。玉英乃谋以激烈手段对付。d吴荪甫先与家中女仆有染,又在外与一电影明星有染,后交易所最后胜利之时(其实他并无多大钱赚进,因为亏空亦甚大也),徐交际花忽又弃赵而与吴恋。二人同往牯岭。e.女工朱桂英之恋爱。f.林佩珊:她的姊姊想把她嫁给雷参谋,而她的姊夫吴荪甫则赏识了杜学诗,因为他是工程师之坯子。但她自己则有点爱范博文,又有点爱阿萱。因为她还太小,只有十五岁。g.张素素,女学生,与佩珊同学,则爱李玉亭,因为他是学者;但后来看透了这学者不过是受资本家豢养的走狗,她又不满意,而拟爱范博文,因为他是诗人;可是后来看见诗人也是走狗之类,她又转而爱了吴芝生,因为他是常发议论,像个革命家;后来不幸看出吴亦非革命家,她却爱了吴的同学,某甲;但当某甲当真一天一天左倾时,张素素却又怕得逃走了。

一、色彩与声浪应在此书中占重要地位,且与全书之心理过程相应合。

二、在前部分,书中主人公之高扬的心情,用鲜明的色彩,人物衣饰,室中布置,都应如此。房屋为大洋房,高爽雄伟。

三、在后半,书中主人公没落心情,用阴暗的色彩。衣饰、室中布置,亦都如此。房屋是幽暗的。

四、前半之背景在大都市,热闹的、兴奋的。后半是都市之阴暗面或山中避暑别庄。

五、插入之音乐,亦复如此。

六、最后一章,在亢奋中仍有没落的心情,故资产阶级之两派于握手言和后,终觉心情无聊赖,乃互交易其情人而纵淫(吴与赵在庐山相会)。

将这“提要”的内容和现在的《子夜》比较,可以发现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原“提要”除了着重写交易所中的投机狂和工厂罢工外,还计划用一些笔墨来写与各次交易所的交锋有密切关系的战争形势的变幻。原“提要”中资产阶级两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更为激烈,甚至企图采用绑架、暗杀、通缉等手段,但最后却在共同对付共产党的默契下又握手言和了。原“提要”中的罢工斗争有三次,第三次又是赵伯韬鼓动起来的,这也与《子夜》中的不同。原“提要”还打算比较细致地写写立三路线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写指导工人运动的地下党员,其中有奉行立三路线的,也有反对立三路线的,也有守中立的,因此造成指挥混乱,没有全盘计划,结果是罢工失败了。“提要”中的人物也比《子夜》中的多且广泛,有军火买办、政客、大地主、失意军人、报馆老板、航商、矿商、恶霸、流氓之群,以及左翼作家和青年等。“提要”中有些人物的活动也大大增加,如张素素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恋爱关系)也更加复杂。不过从“提要”看,重要人物屠维岳却没有亮相,只笼统地提到有资本家雇用的工贼。冯云卿、冯眉卿父女俩的故事也没有提及。大概在拟定“提要”时,这几个人物在书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在我脑中完全形成。另外,在原“提要”中我还初步确定书名为《夕阳》(或《燎原》、《野火》),并且做了形象的说明。但使我奇怪的是:原“提要”中却没有提到农村的动乱。这显然是个遗漏。因为我清楚记得,在写最初的分章大纲时,关于怎样表现农民暴动,包括曾沧海头上顶了一本淋过尿的《三民主义》等细节,很费了些斟酌。小说开头写吴老太爷从双桥镇逃来上海,这就带出了当时农村的动乱和所谓“匪患”。后来吴荪甫在交易所和工厂两条战线上的苦斗,又与农村的动荡密切相连:如家乡财产的损失,农民的赤贫化,农村蚕丝业的衰败对丝厂的影响等。这些,我都准备在小说中从正面或从侧面加以描绘的。关于红军的活动,我记得在分章大纲中原定双桥镇将被红军游击队攻占两次,第一次在小说的开头(即第四章所写的),第二次在小说的末尾,而且第二次使得吴荪甫在双桥镇的家产荡然一空。

总之,《子夜》的初步计划,还是雄心勃勃的,虽然不再是城市——农村交响曲,却仍旧想使一九三〇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但是,当我提笔要根据分章大纲写成小说时,就感到规模还是太大,非有一二年时间的详细调查,有些描写便无从下手,而我却无法储备一二年的生活费以便从事详细的调查。而且关于军事行动的描写,即使做了调查也未必能写好,因为我没有在部队中工作(即使是政治工作)的经验。于是就有再次缩小计划的考虑,彻底收起那勃勃雄心。

不过,我真正下定决心缩小计划,还是在写完了前几章的初稿之后。那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事,又打乱了我的写作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