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78章 《回首百年》(2 / 2)

作品:我家都是工业人|作者:名不可简|分类:都市生活|更新:2021-01-28|字数:2583字

曾经的礼仪为何,大家都有共识,可如今为何,大家却难以描述。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统之争,极为残酷。古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百家归儒,百家归道,这才有了千年共识。

可如今,道之何在?却没有几个人知道。

“道”和“术”之间的争论,从来就不是小问题。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大力弘扬术的作用,他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让我们解决生存危机。

只不过,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我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却成了难题。

因为,“术”好学,“道”难寻。

在科学技术普遍陷入发展瓶颈的时代,没有了道的驾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建康发展。

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比我们更加关心。

想想也是,为何我们古代的士大夫们喜欢论道,难道是因为他们缺钱吗?肯定不是。

在王朝繁荣时期,其实普通百姓们的获得感并不比现在的百姓差,甚至要更多一些。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坐而论道呢?我想这恐怕就和思想文化有关系了。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需求。

用各种娱乐方式填补精神世界,并不是现在人所特有的东西,这些方面,我们并不比古人来的高明。

甚至在有些理念和思想层面上,我们还是落后的。

当然,谈上面这些并不是要让我们知道古人如何如何,而是要引出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在信息时代我们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才能重新将格式化过的民族,接续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序列之上。

恐怕思维方式的扭转,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毕竟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乃至内容解释,完全和我们的文化传承背道而驰。

幸运的是,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在工业时代挣扎过多的岁月,只不过被西方思维方式禁锢了两代人而已,新世纪出生的年轻人,重新拥有了强大的自信。

这是我们恢复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一些人拥有“以天下为己任”心态的学者最需要传播中华文化的学生。

信息时代,让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文化理念的传播,再也不会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讲台上。

信息时代,我们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通过信息时代迅捷的知识传播手段,尽可能多的影响一些年轻人,让他们重新沐浴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成长,长出我们民族需要的硕果。这就是一些新时代的仁人志士应该做的东西。

文明的消亡从来都是伴随着极其残酷的事件发生的,如果不能抱住自己的文化,那么距离民族消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点都没错,这个并不因为我们能够填饱肚子,不受外敌入侵,就不危险,反而是更加的危险了。

中华民族代表的含义是如此的厚重,绝对不是简单的解释就能够解释清楚的。

放眼全球,已经有多少个文明已经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中华文明历经坎坷延绵不绝,并不是说不会消失。

经过格式化的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如果不能够将我们的文化重新架构起来,那么距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这也是信息时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用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来制造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这才是保证我们民族延续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