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24章 大净慈寺(五)(2 / 2)

作品:雪沉沉|作者:笃恨|分类:青春校园|更新:2022-03-25|字数:4446字

“主持,外面有人找,我已经将她们安排到接待的禅房。说是事前跟您讲过,有事情要找您,客人在等您。”

“好,你去,说我马上过来。”讲完,那女尼出了门去,仍旧是一路小跑过去,说罢,主持方才起身,端详了一眼余沉沉,那样子,像是想要从她清澈的眼睛里面参透出来什么似的,回头对监寺静灵说道:“你把她安排好,我去去就来。”

主持这才走出了门去。

余沉沉长舒一口气,就好像应付完了“老师”的问题一样,她坐在高脚椅上,在那大大的禅字下面,右首边上坐着还是一脸迷蒙的监寺静灵,手里捏着的佛珠,与平常不同的是,手里的节奏没有那么规律,好像是被什么东西一下扰动心思一样,嘴巴里面虽是在不停地念着经文,可是时断时续,并不很连贯,看得出来,监寺十分的纠结和犹豫,并且,超乎经文之外,在这段时间内,总是在考虑别的事情,此番可以用佛家的说法便是为凡尘所扰。

“你有慧根,我一生所见之人当中,像你这样的,是十分罕见的,珍惜佛缘……阿弥陀佛。”监寺的话似乎还意犹未尽,但,就像是她的喉咙里面有尖锐的物什给堵住了一样,再多说一句话都很多余。

余沉沉的眼睛沿着禅房门边,看见蓝蓝的天空下,僧房对面小花园里面的彼岸花开得正盛,此番情景是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现在看起来,俨然就变成了新鲜事物,令她顿时觉得赏心悦目,不觉盯住多看了。

监寺的忧虑是她所考虑不到的,单单只看人的脸色神情,又如何能参透人的内心所想呢,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烦恼,是不能共享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余沉沉对此并不强求,至于别人理不理解她,懂不懂她也就没有那么重要。

只是在另外一间接待室——其实也是一间僧房,副校长和年级主任大胖子奎,周长发分列两排对坐,女尼仪真端上来的茶水,茶盏放在座位两边的小桌子上,此间禅房作为接待来宾的禅房,其中布置自当是十分讲究,紫檀桌椅,地面上光洁的石板砖一尘不染,头顶上是黄色的布匹帷幕吊的顶,虽是看起来简陋一些,却是十分的考究,事实上,在整个大净慈寺里头,黄色的布匹主要应用于主持的袈裟,再者就是有几间佛堂的装饰——主要是用作佛像的遮掩。正对着大门的中间位置,是一副巨幅的佛像画,嵌在墙上,虽是一副古佛像画,却也是在一进门时候,金光灿灿可见。

小瓷碗的茶水,茶的清香气息依然可闻。

若是心头无闲事,此间倒真是难得的修行之所,佛家先贤所强调的清静,也不过如此,只道是,这时候的三个人,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心头的烦恼都指向一个叫余沉沉的女学生。在主持来到之前,没有人说话,因为副校长没有讲话,端着茶碗浅尝辄止,显得气定神闲。

主持静慈法师走进来的时候,方才站起来,“不必客套,请坐。”静慈端着身子落座在最中间的主位上,理了理袈裟。

“法师,我们前来,是为了最近到寺院来的一个女娃儿,叫余沉沉。我们通过电话,情况也已经跟您讲明,希望就是……”副校长的开场白没有多余的词汇,直奔主题。

静慈主持摆摆手,方才打住,这是要开始讲明她的看法,副校长的话被打断。

“首先呢,这件事情,确实给你们找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她还是个学生,你们又都是老师,确实是我们寺院考虑不周,疏于管理,一听说你电话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贫尼顿生一种罪恶,所以特此提前回来,这件事情,一定会全力配合学校方面,好好规劝那女娃儿早点儿回学校。”

这一番陈述令在座的副校长、年级主任奎还有周长发都觉得很是意外。

“既然静慈法师如此说来,识大体,真是识大体,感谢的您……”年级主任奎和周长发也是随声附和着,副校长双手合十,“您还是那样,慈悲为怀,很是感谢。”、静慈主持仍旧摆摆手,肢体语言似乎在表示要免除这一些俗套。

“倒是现在,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静慈主持此话一出,登时改变了另外三人脸上的颜色,一种惶恐爬上他们的脸上,并且充满忧郁和担心。

“怎么?”

看出了这几位老师的担忧,静慈主持不慌不忙。“别担心,听贫尼将话讲完就是,那个女娃儿,我已经跟她谈过,她下定了决心……额……就是暂时并没有见她有悔意,还是愿意在此处,看起来,是要好好的开导……”不知道为什么,到此时,静慈主持还有一些话没有往外讲,似乎有难为情之处。

“哦哦,没有问题,这个我们可以给出时间来。唉呀,一个学生,入了佛门,的确是不该的,我们愿意请您帮忙,听得出您的态度,是正确的,希望您能帮忙开导开导,我们的这个学生呀,的确是有很大的心理问题的。”

“那么,请问你们能给出多长时间呢?”静慈法师问道,并看了看坐在她前面的这三个人。

“我们共同努力,总会有希望的,慢慢来,问题还是……问题还是比较复杂。”副校长真诚的说道,静慈主持点点头。

后来,她们又说起一些杂事,说起来也是些家长里短。

大净慈寺主持静慈和副校长算是老相识,在她不是主持的时候,大净慈寺还只有几间茅草屋的小庙,有一回静慈法师外出化缘的时候,途径副校长家里,彼时她还是刚刚毕业,教师职业还只是实习阶段,两人在路边相会,副校长进了屋里,由于家中母亲信佛,便慷慨施于她一升米和许多青菜,因当时却是经济拮据,后来的化缘建寺院,副校长也多有施舍,一来二去,就相对熟悉了。

现如今,见这佛院高墙,诸多变化,真是有百般感慨藏迹于心,方才在等待的时候便是在回想这大净慈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