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73章 国之柱石(1 / 2)

作品:秦有锐士|作者:迷惘的小羊羔|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1-01-05|字数:2113字

秦王荡说服樗里疾之后,就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弥子夏一并找来,商议大事。

经过一天一夜的商讨,四人已经拟出一份完整的计划。

在三日后的大朝会上,樗里疾提出改革教育,在各地兴建官学,禁绝私塾,并收纳天下之书籍入秦,让秦王荡设置官学之长,负责编纂教材,主在扫盲,且降低学费。

秦王荡力排众议,同意樗里疾之提议,任其为官学之长,规定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男子必须入官学就读至少一年,违者罚款,实在没钱可以借或者赊账。

而且,官学每年都会有一次考核,优异者可以得到晋升的机会,被国家重点培养。

诏令一经颁布,秦国上下一片哗然。

晋咸居内,士子们议论纷纷,为正反双方根据秦国开启民智之事展开争论,秦王荡与弥子夏藏于其间,听得不可开交。

市井之中,也有流言,很多百姓都担心交不起学费。不过听说可以借支,也拍手叫好。

秦王荡了解到这些情况,信心更甚。

除了办官学,秦王荡又为网罗天下人才,开设国子监,让弥子夏担任祭酒。

秦王荡五年,即公元前306年的三月,烈士陵园建成,秦王荡率领群臣拜祭。

烈士陵园的意义,对于秦国而言是十分重大的。

秦人善战,闻战则喜,然而正是因为连年不断的战事,使许多秦国青壮年死于非命。世人都追名逐利,入仕则追求高官厚禄,务农则盼着良田万顷!

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后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不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卿大夫的夙愿,更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所追求的。谁都不想绝子绝孙,继而断了香火,断了自己的祭祀。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祭祀是十分看重。

乱世征伐,如楚国一般,灭国数十,但是灭其国却不会绝其嗣,还让其亡国之君成为自己的封君,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

再譬如周武王灭商,一样没有绝商朝之祭祀。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

为了收买民心,安抚殷商遗民,展示自己的宽柔仁义,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

不过周武王终究对武庚不放心,害怕他起事作乱,于是又把朝歌周围的原京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国,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但周武王没过多久就嗝屁了。

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势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

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

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这时不仅联合三监,而且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