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40章 残缺也是一种美(2 / 2)

作品:实锤了!我王莽就是穿越者|作者:二月风似剪|分类:其他类型|更新:9个月前|字数:2345字

毕竟这大典能被立项也多亏了王莽的助力。

只不过就在王莽外放任职之后,除了刘骜之前下过的旨意,就再也没有人为修撰大典收集天下书籍真正出力过了。

王莽在长安的时候,虽然王莽也会忙于他事,很少来天禄阁中参加大典修撰工作,但是一旦大典修撰遇到了什么问题,王莽总会抽出精力或者自费千金为大典出力。

可是现在就不行了,现在遇到了困难就得刘歆和扬雄两人想法子,但两人的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都不如王莽好使。

所以,这一年来在收集书籍,完善大典提纲上,两人也都是焦头烂额,很多地方上的大儒都不买他俩的面子,就连刘骜的旨意,人家也不鸟半分。

想要借他们家学藏书来完善这本旷世大典,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扬雄说道:“自从王公离开长安到达广汉之后,吾与子骏兄便力不从心,无法聚集地方大儒所藏之书,完善大典之要。”

“王公曾言,此典务必要求真求实,包罗万象。现如今除天禄阁,石渠阁以及长安世家之藏书外,地方大儒所藏之书,实难聚集。吾与子骏兄愧对王公。”

扬雄这时候对王莽的称呼又用上了敬称,可见在这件事上扬雄对王莽是无条件的信服,他是唯王莽马首是瞻的。

王莽听完扬雄这话之后,哈哈一笑。

王莽说道:“子云兄勿要为此烦扰。吾曾经也对汝等言过,天下之书自殷商以来,浩如烟海,繁如星辰。能大行其道广为人知者,必为天下人之显学也。今有人故步自封,尝以家学私用,敝帚自珍,不与世人分享,以为此法可至家学长久。”

“在吾看来,此不过笑尔也。如此之学既已蒙尘,吾等亦不必费心而求之。汝与子骏兄及班稚等,只需将现今可收录之书,以及天下可用之书,尽收尽录即可。那些自私之书不收也罢。”

王莽对这事看的还是挺透彻的。

虽然王莽一心也想为大汉的文化事业留下一颗灿烂的集大成者的旷世明珠,但是王莽也了解这个时代人的自私。

除了像刘向、刘歆、扬雄这样愿意付出一切为后世而立言者,愿意将所有藏书,所有着作流传于世人者。

余下之人皆不过是世间之无名浮游也,即便这些人现在还可以依仗着家传之学,巩固着自己的大儒地位,维护着家族的利益。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要将先人无私传给他们的学问带到一条必死的死胡同里面。

虽然,王莽也很惋惜这些要被自私自私的大儒们弄到了失传的学问,但世间万法自古至今岂有完美耶?

就像传世奇作《富春山居图》,它之所以传奇,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传奇经历。

在明代之时这幅传世佳作就已经几经辗转,历经磨难,先是被盗,后又被卖,失踪了几十年,而后才又重出江湖。

但是,到了清初之时,当时的《富春山居图》又被当时收藏者吴洪裕经历过了国破家亡的劫难之后,可能在心理之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忍如此名作流落于异族。

于是在他临死之前,他就命令他的家人将他当初国变逃难之时带走的《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焚以为殉。

吴洪裕的家人们也很听话,在吴洪裕死后,先是烧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而后又要烧《富春山居图》时,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受不了了,当即就冲进火堆,将《富春山居图》救了出来。

此后,《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一卷为《无用师卷》藏于台北,一卷为《剩山图》藏于杭州。

可以说,《富春山居图》能够这么高的知名度,其实也离不开它的传奇经历以及它残缺之后带来的美。

因此,王莽在对待修撰大典之上的态度就是这般,既然有些书籍是无法收集到了,那么残缺未必不是一种美。

况天地尚有残缺,先人书籍出现佚散,此亦是在所难免之事。而且,出现了这种佚散,更会让后来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