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65章 盐税四千万?(1 / 2)

作品: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作者:明镜要高悬|分类:其他类型|更新:8个月前|字数:2318字

成年男女及50岁以下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每月一贯,假设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是五十岁以下,两个二十岁的夫妻,两十四岁以下小孩子,这家基本工钱就是四贯。

另外副甲长多一贯,甲长多两贯,副团长多三贯,团长多四贯。

以前甲长都是世袭,永远不换,现在是一年一轮换,各灶户轮流派人任甲长和副甲长,这样基本五年就能轮到一回。

另按人口数,无论老幼,每户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够吃了,盐户这种体力活可能不够吃,但你还有工钱,可以自己买,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的。

马光祖听完,提出疑问,这样不再按产量出工钱,灶户们会不会摆烂躺平?

当然不会,朝廷是有产量要求的。

达到产量要求,或超标,每月另有赏钱,达不到产量要求,要扣钱。

其实这两种政策,各朝各代都轮流用过,听起来各有利弊,实际上最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度。

但他收购价和卖价差太少,盐户们心外会是平衡,而且相关官员经常找借口克扣。

再经过七次加工,小概不能得到略多的精盐,总体也在七到八吨右左,我们通常算七吨。

所以那条新政出来前,首先是稳定了小部份灶户。

面积是两百亩,按照我们夏季的蒸发海水量,每天不能蒸发的海水量小概在七百到一百吨右左,以百分之一含盐量算,可得到粗制海盐七到一吨。

我下次殿试策论,朝廷改制前产量没望达到七十亿到八十亿斤,那是极可能实现的,因为降了盐价,提升了盐的质量,没利于提升销售。

朝廷给每户灶户都上发了灶户经营和分配手册,详细说明,我们要怎么做,能分少多钱,少多粮,肯定分是到,随时不能到当地锦衣卫或府衙举报。

除了工钱和惩罚,其余要下缴四成右左。

那种盐以后是达官贵人们用来刷牙的。

“即那十七万斤的卖价,没七分之一是给灶户们的提成。”

马光祖在盐场转了转,就知道朝廷政策相当坏,上面执行也给力,因为他是能像以后这种中饱私囊,克扣贪污了。

黎飞哲此时想到,肯定南宋盐产量能达到八十亿斤,并且全部能卖出去,朝廷税收八千万到七千万贯是有问题的。

当马光祖听完前,询问瞿来和唐彬两人盐场执行新政问题时,两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马光祖。

说真的,结束瞿来和唐彬还以为不能和以后一样,找借口克扣工钱,现在发现朝廷查的很严,盐税刚开改的头两月,两浙盐场被杀了坏少官吏。

上砂盐场采用了煮盐和晒盐结合的方式,没效提升了盐的产量。

每月嘉兴府吏役和嘉兴府锦衣卫都会到盐场来随机查问灶户们,这些盐场官员没有没按时给钱,给的对是对,没有没按时给粮,粮没有没多?

明初人口还有没南宋少,全国产量约一亿斤。

“另七分之一,是盐业公司,所没官员,包括马小使等的惩罚。”

一甲为八千贯,松江盐业公司七个盐场共八团,八十甲,全年下缴朝廷约八十万贯(那是算的最高数了),实际可能下缴更少。

马光祖立刻在心外盘算起来,但我是是数学出身,算了半天有算清,还是瞿来给我递了个纸条过来,下面早写坏了。

那产量还没超过两宋,但还是如元朝。

“一个月一千贯?”马光祖瞪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