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20章 将来还是要靠野战(1 / 2)

作品: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作者:明镜要高悬|分类:其他类型|更新:8个月前|字数:2277字

孟瑛和张能回来后,立刻向孟珙、崔与之汇报了与蒙军交战的经过,明显表示,宋军也要练骑射,弓手训练还要加强,甲具还要改进,打造更多的札甲。

皇帝把天下工匠招为吏员,已经极大提高了工匠们的待遇,南宋此时的工匠比任何朝代都受尊重,待遇要高,做事也尽心。

但札甲打造不易,崔与之和孟珙来了一年多,才打造出两千副,还要分配到各军。

战后,孟珙和崔与之根据他们的汇报,再召集了军中多个参与大战的中层军将和部份兵士谈话,最后写了份报告给皇帝。(这全是皇帝的要求,每次打完仗,一定要收集军中各层指挥和普通军士的经验想法,前期要送到皇帝那边,中后期可以自己留着。)

这是他们第一次和蒙军交战,立刻要总结出来,递交皇帝那里。

孟珙根据兵士们和军将们的想法,总结了几点。

一是札甲肩膀和前胸上半部还要加厚,这两地方是蒙军射的最多的地方。

此战宋军几乎个个中箭,很多人中了好几箭,事实证明只要没被近距离射中,伤势不重,甚至不能入肉,只会入甲。

他们带回来了蒙军的箭支和弓,发现蒙军大部份都是七八斗弓,也有少量用一石弓的。

用蒙军的箭和弓来射他们札甲,按距离远近,估计杀伤力,来增换宋军札甲肩胸部甲片厚度。

孟珙建议札甲重量再加八斤,达到三十八斤。

加的八斤主要在肩膀和前胸,另在脖子后面又加了块,以防抛射。

同样,他们还带回了蒙军的衣甲,用自己的弓箭和弩箭来评估蒙军的甲的抵抗力。

蒙军基本皮甲和锁甲多,时锁甲在中原不流行,蒙军西征之后,从欧洲得到锁甲,锁甲比较好看,也有防御力,开始仿造。

孟瑛提议,朝廷弓手的弓,七八斗就够用,只要全部换成重箭头,破甲无忧。

因为他们发现蒙军的箭标准不一,但有部份重箭头,破甲很厉害。

时南宋弓兵因为体质和缺少训练,基本是六到八斗弓,大部份是六斗,七斗,能拉一石的都在用神臂弓。

赵与芮得到信件之后,立刻下令全国各地弓手训练手臂力量,提升弓力,打造重箭。

二是长枪兵在此战中受创较少,前期很少能中箭,举起盾牌后,基本就射不到,而且蒙军看射长枪兵效果不好,就专射后面弓弩手。

长枪兵札甲可以减轻,降到二十斤,重点还是保护头和肩膀,腰部以下都可以放弃。

但长枪兵太少,川军用的吴璘战术,只有三四排,明显不够,战斗中前面损失后,需要弓手去拣起长枪顶着,按孟珙提议,长枪兵最少要六排。

三是强弩有些鸡肋,射的较慢,神臂弓射两箭,强弩才能射一箭,蒙军冲锋时,他们只射到一轮就进入弓手打击范围。

两军对射时,因为强弩手在第三层,处于蒙军火力覆盖最多的地方,强弩手因为要用脚踏,动则弯腰,死伤最众。

孟珙提议放弃或用少量强弩,第三层改为弓手和持盾弓手,搭配一列弩手,每弓手身边放一名举盾弓手,护罩两人。

宋军第三层通常是蒙军箭雨落下最密集的地方,受到伤害也最大,用举盾兵护佑弓兵,不但能减少伤亡,也能对蒙军造成伤害。

强弩射一箭,弓手可以射四五箭,理论上虽然多了一批举盾的人,但第三层输出是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另外举盾者和弓手每过一段时间,可以轮换,有效保持第三层的战斗力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