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384章 铁路带来的巨大影响(1 / 2)

作品:重生朱棣之子|作者:步惊俗|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3-04-08|字数:2268字

“爹,我打算追封升平郡公张玉为河间郡王,改谥‘忠武’,追封升金县公王真为金国公,皆配享太庙。”

朱高煦忽然换了一个话题道。

“张玉是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一功臣,追封升为郡王不过分,配享太庙也当得起。”

朱棣面露回忆之色道:“王真之功,仅次于张玉,乃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二功臣,升为国公与配享太庙他也当得起。”

朱高煦又道:“此外,我还准备让潞国公张武、荣国公姚广孝、太子太师夏原吉、太子太傅蹇义与河间王张玉、金国公王真一起配享太庙。”

夏原吉谥忠靖,赠太子太师。

蹇义谥忠定,赠太子太傅。

朱棣闻言,略作思考,随后简洁明了的答道:“可。”

所谓“太庙”,即皇帝的宗祠,里面放着帝王祖先的灵位。

只有极少数有功于社稷的臣子才能在死后进入太庙,接受后来的皇帝在祭祀先祖时的一同祭祀,这就叫配享太庙。

而配享太庙,乃是为臣者的最高荣誉!

历史上,配享唐高祖李渊庙庭的只有六人(武则天时期追加的魏王武士彟不算),分别是淮安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郧国公殷开山、渝国公刘政会、河东郡公裴寂、鲁国公刘文静。

至于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庙庭的,也只有六人,分别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蔡国公杜如晦、申国公高士廉、卫国公李靖、蒋国公屈突通。

虽然功臣附祭帝王的传统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制度应是在曹魏时期,当时配享在太庙中的功臣几乎清一色是开国之将。

其后的朝代,大致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当然,唐宋时期也存在不少文臣配享太庙。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就已钦定功臣进入太庙了。

他于洪武二年将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七人配享太庙,次年又增加常遇春,共计八人。

洪武九年,朱元璋又增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五人,同时罢除廖永安。

至此,洪武一朝共有十二人配享太庙。

后来有功臣获罪被朱元璋诛杀,但朱元璋并没有将此类功臣的牌位从太庙中移除。

显然,对于这类功臣的功绩,朱元璋是认可的。

历史上,朱棣靖难等同于开国,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死后,牌位也被明仁宗朱高炽供入了太庙。

对此,历史上朱棣生前是否给朱高炽留有嘱托,那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一直到正德年间,再无一人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誉。

嘉靖年间,朝廷修订祭祀礼仪,众臣认为刘基赞襄大明太祖皇帝有大功,建议将其配享太庙;但同时也认为姚广孝乃一僧人,不宜在太庙附祭。

于是,嘉靖帝下旨为朱元璋增加了配享大臣刘基,并将姚广孝的牌位移出了太庙。

正统至万历年间,大明也曾涌现出如于谦、戚继光等于社稷有功之臣,但他们并不符合配享的标准,故而无缘太庙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