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382章 乾熙十四年(1 / 2)

作品:重生朱棣之子|作者:步惊俗|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3-04-08|字数:2292字

乾熙十四年,三月初二。

艳阳高照,临近响午。

皇城地安门外,真武庙二进院正殿后堂之中。

朱棣银发银须,身穿淡蓝色道袍,盘膝坐在榻上,好似一尊福德真仙。

而在他的对面,则坐着双鬓皆白的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

两人之间摆着一张案几,案几上有酒有肉,还有一叠花生米。

“既然瞻堂昨日已经抵京,为何今日没有随你一起到这真武庙,来看我这个爷爷?”

朱棣似乎有些伤感的问道:“我没记错的话,他上次回京来这里看我,还是两年前吧?”

“爹,今早瞻堂便被工部众匠师请去了顺天府火车改良厂。”

朱高煦颇为无奈的解释道:“您诸多嫡孙之中,唯有瞻堂最擅机巧之术,甚至被机巧界的众匠师们尊称为‘一代匠宗’,他难得回京一趟,工部那些匠师令人盛情难却。”

朱棣自然是知道朱瞻堂在机巧界地位的,毕竟当年的铁轨火车能顺利问世,全靠朱瞻堂改良与缩小蒸汽机的图纸。

虽说朱瞻堂这次奉旨回京,是因为再过几天就是仁孝皇后(徐皇后)崩逝十周年,他要参加祭典。

但他回京一次不容易,工部众匠师见他一面更不容易。

因此,工部诸堂上官联名上奏,奏请乾熙皇帝准许美王殿下至顺天府火车改良厂巡视指点众工匠技艺(交流技术心得)。

朱高煦身为一国之君,肯定是要以国事为重,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工部所请,让美王朱瞻堂再做一回工具人。

“我听说如今瞻堂治下军民国人已突破六十万?”

朱棣饶有兴致的问道。

“确实如此。”

朱高煦恭声答道。

乾熙六年,朱瞻堂率领众属官及随行人员计两万余人就藩沃洲,次年于东金千户所城营建王城及王宫。

同时,就藩沃洲的其余七王,亦纷纷择地营建王城王宫。

乾熙八年十二月,朱高煦与朱棣决议后,着手对沃洲进行布局。

从那一年起,大明朝廷开始积极扶持就藩沃洲的八王筑城立国。

朝廷先是将庞大的蒸汽海船投入客运使用,每年往沃洲输送移民十余次,每次浩浩荡荡的蒸汽船队承载四万余人。

每年下来,大明官方往沃洲输送的移民超过四十余万人,每个藩国每年分得移民五万余人。

这些移民之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他们到达沃洲之后,很快就能建立新的家园,并快速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生态。

此外,每年与数十万移民一起被送到沃洲的,还有数以万计的落第举子,以及各种各样的书籍。

之前朱高煦承诺给沃洲八王的《永乐大典》,八王每人不仅皆得到了一份抄录本,而且还得到了朱高煦额外赐予的诸子百家典籍印刷本。

除了移民之外,朝廷与沃洲八国之间还有各种物产贸易。

随着大明本土与沃洲各藩国之间的贸易越发频繁,民间对沃洲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因此,自乾熙九年起,民间便开始有百姓向朝廷申请,主动举家搬迁至沃洲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