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305章 赏赐南洋冰糖(1 / 2)

作品:重生朱棣之子|作者:步惊俗|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3-04-08|字数:2304字

三日后。

武英殿。

朱高煦端坐在御桌之后,低头看着吏部尚书蹇义呈递上来的名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抚须道:“善!”

这份名单上共有十八位候选人,皆是年纪在五十岁左右的京官。

而且,他们都是最早一批参加新式科举,于永乐初年考中进士后,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的老人。

实际上,并非蹇义、齐泰等人揣摩圣心,有意推举这些新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而是他们放眼整个京畿之地,压根找不到年龄合适且又有经验的传统科举出身的官员了。

自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施行科举新政试点之后,从永乐初年科举新政全面铺开,此后凡大明进士,皆出自分九科取士的新科举制。

分科取士的好处前文提过,此处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却必须拿出来重点说道说道。

那就是分科之后,九科进士各有所长,即便四书五经是必修之学,但是每科进士的思想理念与其他科进士仍有着极大的差异。

例如律法科进士在行事之时,往往会出于本能的先考虑此事是否有违大明律令,天生有着法家学徒的思维方式。

而财经科、术数科、教化科、建工科、农业科、医药科、文史科、武事科等进士出身的官员,其思维方式又各不相同。

换言之,除非有足够庞大的利益,否则他们这些理念不同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尿到一个壶里。

当然,这些人同样会以同乡、同学、同届等理由,逐渐聚在一起,甚至不可避免的出现结党营私之情形,毕竟这是人性的弱点。

可是,对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朱高煦而言,他恰恰可以利用不同学科出身的官员之间的理念差异,故意制造理念冲突,打破传统文官容易抱团的局面。

如此一来,朱高煦推行新政的阻力将会减少许多。

“陛下,若无他事吩咐,臣先行告退?”

蹇义见皇帝看的入神,便识趣的躬身说道。

朱高煦微微抬头,朗声道:“此事蹇爱卿办理的不错,朕决定允你一个请求,作为赏赐。”

“回禀陛下,微臣不敢居功,毕竟六省巡抚的人选,乃六部众堂官共同推举所出。”

蹇义恭敬的应道。

朱高煦点头道:“既如此,那就人人有赏。”

他说到这里,转头看向康平,吩咐道:“传朕旨意,六部堂官共议六省巡抚人选甚合朕心,朕心甚悦,特赏赐每人十斤南洋冰糖。吏部尚书蹇义总览全局,不辞劳苦,赏赐加一倍。”

“奴婢领旨。”

康平躬身领命道。

蹇义闻言一愣,心中暗喜,脸上却冷静如常,恭敬作揖行礼道:“微臣谢陛下赏赐。”

这可是二十斤冰糖!

自唐宋以来,民间便流传着“一两糖霜一两金”的俗话,这里的“糖霜”就是冰糖,其价格能与琥珀媲美!

唐代宗大历年间,僧人邹和尚游历到遂宁城北三十里的伞山,见那里山清水秀,遍地蔗田,于是在山上结茅而居。

当时,遂宁盛产甘蔗,但制糖技术落后,只能靠曝晒取质量很差的沙糖。

邹和尚在总结外地制糖经验的基础上,悉心研究,经过多次实验,首创了窨(yin)制糖霜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甑蒸、釜熬、煎蒸、灌瓮相接和取霜方法,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

这种窨制糖霜的技术流传开来后,遂宁逐渐成为唐代最早生产糖霜的地方,所产糖霜光洁晶莹,鲜美沁心,列为朝廷贡品。

由于这种糖霜形似冰块,故而民间百姓称之为冰糖。

等到宋代时,遂宁的制糖业已成为天下五大产糖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