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540章 暮色襄樊(2)(2 / 2)

作品:如果这是宋史|作者:高天流云|分类:其他类型|更新:2022-01-30|字数:3731字

欲破江南,唯有荆襄,具体指的是襄樊。

襄阳、樊城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城池,它们据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而建。这里的整体地貌是襄汉平原,非常便于骑兵运动作战。在历史上它的作用非常奇妙,要看当时是什么形势。如果是大一统时期,它非常普通,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方。

如果是南北对峙,它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它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点。北方政权拥有它,可顺势吞并东南;南方政权有了它,可以图谋西北。

何况,除了这里,忽必烈也没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了。所以忽必烈开始给吕文德下套。

吕文德的吕氏集团这时已经建立起来了。贾似道虽然打压了几乎所有的武将群落,但是仍需扶植一些起来,好支配南宋的军队。

吕樵夫当时在鄂州的良好表现带来了巨额的回报,他成了贾似道的亲信。襄阳就在他的管辖下。前线重镇钱粮无数,吕文德名利双收。七八年的和平岁月里,他渐渐变得贪婪、迟钝。值此享受岁月,蒙古人给他来了封信。

建议在襄阳附近展开双边贸易。

这是巨大的商机,主管者每天都会收入巨额的税金,还能顺势产生很多的隐性财富,何乐而不为?尤其是目前的和平时期。

吕文德同意了。蒙古人又很合情合理地提出,为了保证蒙方商人的安全,请求修一座非常小的堡垒。吕文德想了想,也同意了。

贸易站修在樊城东面的白河口,堡垒建在了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这两个工程开动之后,立即有人发觉不对头。

吕文德的弟弟。大将吕文焕亲自去见他哥,提醒吕大樵夫别忘了襄阳的地形是怎样的。

当地民谣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指的是樊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襄阳两面阻江,分别是北面和东面的汉江、西面的檀溪,也就是三国时刘皇叔骑马极限飞跃的那条溪水。两面环山,分别是城西方向的万山,城南边的楚山、岘山、百丈山等群山。

守襄阳,其实守的就是这些水和这些山。一定要阻敌兵于山水之间,敌军一旦突破了这些山水,襄阳不过就是座孤城而已。

蒙古军修堡垒的鹿门山更加重要,它处于汉水折南入襄阳时的对岸,正是水路的咽喉。这里被蒙古军占据,早晚是祸害。

吕文德哈哈一笑:“弟弟,你之所以是弟弟,正是因为你只知忧,不识战。让蒙古人去修,如果真的开战,只等雨季,那里会变成我的制胜之地。”

雨季,汉江涨水,吕文德赖以成名的水军会骤然杀过去,不识水战的蒙古军注定悲剧。这个理论好像是无懈可击千真万确的。

其实错到了吕文德的姥姥家。

刘整是后来文天祥等人公认的亡宋第一贼臣,这么尊贵的称号当然不只是因为他提了个建议就能得到。刘整还改造了蒙古水军。

蒙古这时的水军士兵达到七万以上,大型战船近五千艘,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素质、战术上都已经全面超过了南宋。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在北方静悄悄地进行着,长江之南一点都不知道。

有了这样的底气,加上襄阳方面的麻痹,蒙古人一开工就没完没了,鹿门山的堡垒修成,白河口又添了两座,紧接着万山上也修起了一座,襄阳城外围的屏幕山峦几乎都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兵不血刃地就丢了这些战略要地!

吕文德急红了眼,立即上书朝廷申请支援。以他和贾似道的良好关系,援兵很快到了。三月,“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率军赶到,他没去理会襄阳,心高志大的他直接去了更北端的樊城,在平原旷野中与蒙古军决战,欲一战定襄樊。

成功的话,他的确功业彪炳,自樊城北端解除隐患,那么建在襄阳周边的蒙古军寨全都失去依托,会被逐一击破。

奈何心高志大腹中空。在樊城的旷野上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在北宋之后,能与异族人野战每战必胜的,只有岳飞。

张世杰大败。

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师驰援襄阳,在虎尾洲遭遇蒙古名将速不台的孙子阿术。刘整训练水军的提议就由阿术来具体实施,可以想见,夏贵突然遭遇比南宋水师还要强大的蒙古水军时有多惊愕。他败了,带着巨大的恐慌逃回江南,随即整个江南震动。

吕文德在这一年的岁末发病死亡。作为一个有实力的指挥官,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襄樊间的麻烦大了,局面很快就会演变成南宋举倾国之力来挽救襄樊,而成功与否无法知晓。

甚至襄樊会变成一个超级恐怖的大包袱,让南宋不断地投入人力物资,直到把国家元气耗尽!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自大疏忽。吕文德在悔恨自责中死亡,临死前长叹:“误国家者,我也!”可惜这时说什么都晚了。

接任襄樊守务的是他的弟弟吕文焕。主持救援襄樊任务的是新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李庭芝。李庭芝,字祥甫,祖籍福建清流县四堡里。早年时主动参与战争,投奔名将孟珙。孟珙全才,其中识人之明为南宋中晚之冠,多少人都在他的领导下腾飞,为国效力。

李庭芝是孟珙发现的人才中很另类的一个。他聪明,早就意识到纯粹的军人出身绝对无法主持一方,他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