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四十三章(1 / 2)

作品:七零重生高考前|作者:雪上一枝刀|分类:现代言情|更新:2022-01-06|字数:5852字

军训结束后, 徐桂芳很意外的收到了孙建军的来信。

在信里孙建军语气轻快的告诉她他准备复读,打算明年也报考盛京大学做她的师弟,当然,也提了孙卫华无耻的行径,暗着顶替不成,现在改成明着了,要求明年孙梅梅顶替孙建红的成绩, 当然,他们全家人都没同意。

徐桂芳当天就去了银行, 取出三百块现金,又找到张凯文,托她在物资局的亲戚尽快买一只进口的录音机。

五天后,徐桂芳给孙建军邮回一封信, 随信邮走的,还有这台录音机。

在过了些日子,家里的信也收到了, 徐红利之所以回信这么慢,一个是因为五金厂扩充了,征用了胡家村几十亩地盖厂房,新招了很多工人,还都是壮小伙子,连带着徐家的早点铺都比以前忙多了, 刘银环干活儿虽然利索, 但比起徐桂红差远了, 他每天变得特别忙碌。

孙建军的事情,徐红利也抽空打听了一下,据说是已经去镇高中复读了。

徐红利在这件事儿倒是很淡定,嘱咐徐桂芳不用太过意不去,人的命天注定,孙建军上不了大学,固然是孙卫华使坏,但他家也的确有问题,不然政审想卡他,也无处下手。

有句俗话怎么说的,打铁也要自身硬呢。

孙建军走了一趟省城,虽然政审的事情没有解决,但他敏锐的发现了国家政策的改变,如今国家那么重视教育,他就不信了,明年他再参加高考,政审还能不过关!

虽然觉得儿子有些固执,不肯和孙卫华合作,而是要去镇上和妹妹一起读高中,但孙厚伟和魏思田也是痛恨孙卫华那样的人,儿子自小聪明懂事儿,他要去复读,那必然是已经想好了,夫妻俩也就没硬拦着。

这天吃过晚饭,魏思田给两个孩子收拾行李,孙厚伟端着一碗自己蒸的豆沙包去了堂叔家。

孙厚伟的这位二叔,就是孙家屯的村书记,他将孙建军的事情说了一遍,孙二叔吸着烟默不作声的听着,他这位大侄子为人厚道,孙建军也是一村人都知道的好孩子,原本以为村里能出一个大学生,他这老脸上也有光呢,谁知竟会变成这样了呢?

但涉及到孙卫华,孙二叔也不好多说,敲了敲烟锅子说道,“厚伟,既然上头嫌你家里成分不好,你表现得积极一点不就可以了?镇上刚来的文件,还要大力推广种棉花呢,不过是要种棉花,而且要多种棉花,明年要不你当个领头兵,不光是河滩上的六亩地,你后山下的那十亩地,全种上棉花怎么样?”

他们孙家屯人少地多,孙厚伟一家四口分了十六亩地,按照往年的惯常种法儿,是种一季小麦,再种一季一米,有些零碎的小地块,可以重点大豆,芝麻等。

至于菜地,家家户户都大院子,房前屋后就够用的了。

孙厚伟点点头,种棉花就是辛苦些,从育苗到打岔再到拾棉花,但皮棉收购价格很高,比种别的粮食更赚钱呢,就说道,“种棉花是行嘞,咱种了能有什么说法吗?”

孙二叔点点头,说道,“种得多政府有奖励,到时候给你一个先进的称号,若是建军建红考上了大学,谁也不敢卡他们的政审了!”

孙厚伟觉得这主意很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虽然镇高中比起县中的条件差远了,但孙建军心理上并没有落差,他反而觉得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再次复习那些熟悉的知识点,孙建军不像以前那么猛做题了,而是开始思考,他今年高考考了五百多分,按说也不算低了,但徐桂芳考了七百多,自己差在哪里呢?

这么一分析,他才发现自己偏科!而且还有点严重。

孙建军的优势在于数理化,后来的模拟考都能在一百一十分左右,这分数已经很高了,进步的空间特别小了,但是,他的语文,生物,英语,政治的分数特别不稳定,从八十分到一百分的时候都有。

尤其是语文和英语,发挥好和发挥不好能差不少分。

而所谓发挥好,不过是碰巧那一批题目会做,发挥不好,就是碰巧不会喽。

了解到了自己的弱点,孙建军比以往学习更加专注和用功了。

徐桂芳收到大哥的信觉得内心五味陈杂,当然,孙建军上不了大学,这事儿肯定不怨她,她也是苦主呢,好险没被孙卫华给算计了。

但若说此事和她无关,那也似乎不对。

邮寄包裹的速度很慢,从盛京到千山镇高中走了十多天,孙建军猛一收到那么大的包裹还觉得奇怪,他提到寝室一层层拆开,里面竟然是一只崭新的录音机!

这东西可不好买,听说一台至少要五六十块,这么贵重的东西,徐桂芳给他邮这个干什么?

其实孙建军不识货,五六十块的是收音机,这个是三洋牌的收录机,若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一台要两百五十块,还要若干侨汇票才行,张凯文的亲戚没要票,只收了三百块钱,算是相当划算了。

徐桂芳的意思,让孙建军假意答应孙卫华的条件,而且要把整个谈话过程录下来,接下来的事儿,她不用说,孙建军也瞬间明白了。

周末回家,孙建军跟父母再次提了高考的事儿,他这次话锋一转,说有点担心明年再卡到政审上面,不如就答应孙卫华的条件,反正妹妹建红还小,晚一年读大学也没关系的。

孙厚伟舒了一口气,他这人虽然心善,但自来胆小,虽然孙二叔已经替他出了主意,明年多种棉花争取当先进,但仔细想想,每年高考是七月初,那棉花四月种,七月才开始吐絮,九月底才结束,上交皮棉也是每年秋收后,他那时就是交了再多皮棉争了先进有啥用呢,那时候大学早开学了。

故而儿子一说,他就点了点头,说道,“是这理,就怕不答应他继续使坏呢!”


与此同时,孙梅梅在县中的复读班日子不太好过,她已经在物资局工作了二十多天,心都散了,每天想得都是要打扮的漂亮时髦,咋一回到学校,她精心置办的好几套洋装都穿不了,因为实在太过洋气和成熟了。

孙梅梅穿回学生时期的青布碎花裙子,而且不能擦粉抹口红了,自觉颜值下降了不少。实际上,她五官不算漂亮,但皮肤好身材好,俗话说十八无丑女,物资局未婚女青年很少,所以她才显得比较扎眼了。

在县中不一样,班上水灵的姑娘一大把。

当然,她最大的烦恼其实是学习上,孙梅梅不肯静下心来用功了,成绩变得史无前例的糟糕。

孙卫华原本觉得孙厚伟一家肯定会答应他的条件,没想到这家人固执的很,竟然选择让孙建军复读一年,他心中暗骂蠢货,却也不得不另外寻找目标了。

其实对他来说,找一个学习不错的高三生非常容易,他们县城下辖十八个乡镇,有十所镇高中,这都是他直接分管的,别说一个,找十个八个人选也毫不费力。

关键是,这事儿得明着谈,那他就得事先打听好学生的家庭背景,万一人家县上或者市里有人,先不说成不成,透露出去麻烦就大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皇上还有几门子穷亲戚呢。

他试着打探了两个学生,一个家里姑姑在县上卫生局,一个是叔叔在市里当教师,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他也不敢贸然上门去谈,要找合适的人代替他去,一时还找不到,说起来他手上有马靖宇的把柄,让他去合适。

但这小子门路广,春天里将刘春华调到了市教育局,虽然级别没变,但一个县上一个市里能一样吗?马靖宇自己也在一个月前调去了市文化局。

如今人都找不到影子了!

孙卫华觉得这事儿不好办,心里萌生退意,但孙梅梅大学还是要上的,重点大学上不了,可以上大专中专啊。

他们市里的师专,负责招生的科长是他的大学同学,只要孙梅梅考得分数不太离谱,差一点也不要紧,塞进师专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师专这学校连专科都算不上,是大中专,孙梅梅肯定看不上,但想上好大学,就得自己努力考呀,考不上还挑三拣四,那就是她的不对了。

作为父亲,孙卫华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