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十章(1 / 2)

作品:七零重生高考前|作者:雪上一枝刀|分类:现代言情|更新:2022-01-06|字数:7300字

卖完包子,徐桂红回到住处就开始做饭, 切了点肉片炒了大白菜, 熬了一锅玉米棒子粥,主食就是烧饼。

徐红利虽然很喜欢徐桂芳做的饭, 但有时太出乎意料, 比如那次烤猪蹄,他被辣椒呛得嗓子两三天才爽利, 而徐桂芳做的饭偏家常,是他从小吃惯的口味, 因此他吃的很香, 就着大白菜吃了四个烧饼,喝了一大碗棒子粥。

徐桂芳此刻也正和赵青青一起从学校食堂里出来, 她打了一个白馍馍, 一份看不出什么菜叶子做的菜汤,还有从家里带来的拌了芝麻油的咸菜,比起以前,这饭菜算是很不错了。

赵青青因为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自我突破, 这些天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她兴致勃勃的说道,”桂芳!以前的卷子其全部都修正了一遍, 课本上的知识也都温习过了, 李娜给你的卷子, 你能不能借我一下, 我抄一份做做看!“

徐桂芳点点头, 小心的端着饭盒,说道,“当然能了,咱们别去寝室了好吧,直接在教室里吃了,我还有一套数学题没刷完,赶紧刷完了你好抄!”

赵青青猛点头。

二人端着饭往回走,好巧不巧,在一班和二班拐弯的路叉口,正好碰到了同样端着饭盒准备回教室的马国华。

学校虽然没有点名批评,但小道消息总是有的,差不多全校的学生都知道了马国华因为考得好,骄傲的不得了,和同学发生矛盾,竟然让自己哥哥偷了那位同学的干粮。她觉得丢了好大的人,心里憋着一口气,特别是从一班被调到二班后,那种气愤更是差点炸掉了肺管子。

原因无他,二班的总体成绩是赶不上一班的。

马国华这人虽然心眼有点坏,但学习还真是挺认真的,她乍一到新的班级,倒老实得不得了,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为了节约时间,连中午都不回家吃,换了饭票吃食堂。

在这么努力的前提下,她好几次随堂测试都得了高分,高二二班的班主任郭老师很喜欢她。

学生们最会看老师的眼色了,有好多同学主动朝她示好,这不,现在她端着饭,左右都跟着二班的同学。

徐桂芳只顾盯着饭盒,铝饭盒很薄,打菜汤的大娘不知为啥给她装得特别满,她担心稍一不注意,就会撒了。

虽然这菜汤味道不好说,但浪费食物总归是不对的!

她端了半路头也不敢抬,手腕子都酸了,忍不住吐槽道, “青青,你觉没觉得食堂的菜汤难喝死了!也不知道放了什么佐料,一股子怪怪的味道!”

赵青青一愣,萝卜缨菜汤就是这个味道的呀,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抬头,就看到了似笑非笑的马国华。

赵青青用胳膊肘碰碰徐桂芳。

徐桂芳一扭头,也看到了马国华。

她微微一笑,略带着几分讥笑,端好饭盒,快走了几步。

马国华心里的火一下子窜起来了,她早听说了,徐桂芳这乡下丫头最近抖开了!吃上白面馍馍了,她原本以为,徐桂芳是拿讹了她家的十五斤白面换的,没想到同学们越传越离谱,说徐桂芳不但吃上了白面馍馍,家里人还给她送芝麻烧饼吃,甚至有一次,徐桂芳还带了卤肉烧饼,还分给李娜和赵青青吃了,说特别好吃!

这就叫她越来越生气了,上次周末回家,她远远的看到李娜了,主动等在路口,谁知道那个人面无表情的走过去了,连个招呼都不跟她打!

小女生之间的友谊很简单,同时撕破脸更简单,马国华发誓,以后都不理李娜了!

什么东西呢,说起来学习还没她好呢!

马国华撇撇嘴,大声说道,“哟,十五斤白面还没吃完呢,这才吃了几天好的,就嫌弃菜汤不好吃啦?”

徐桂芳白了她一眼,理都没理,端着饭和徐桂芳去了教室。

县中的卷子的确难度要高一些,徐桂芳花了半个多时刷完了之前剩下的半套数学考卷,最后一道题目她思考了十来分钟,也没能做出来。

徐桂芳皱着眉头,拿着卷子去找了李老师。

这天下午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李老师早早来到学校,正坐在位子上检查教案。

看到徐桂芳来,他抬起头问道,“桂芳同学有什么事儿啊?”

徐桂芳先是将之前李老师硬塞给她的饭票还了回去,李老师不肯要,说道,“你们年龄小正在长身体,即便现在不缺粮,留着以后吃也是一样的!”

徐桂芳将饭票放到办公桌上,说道,“李老师,真的不需要了,我大哥现在在镇上卖烧饼!“瞅瞅四下里无人,她才敢压低声音说了实话。

卖烧饼的赚头有多大,李老师是知道的,因为生活实在太拮据,他老婆不顾家里人反对,借了亲戚的房子卖早点,一开始他还没看到眼里,没想到生意做了一个多月,好家伙,挣得钱赶上他半年工资了。

李老师将饭票收起来,接过徐桂芳手中的卷子,出于职业习惯,匆匆帮她核实对错。

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最后一道十五分的大题没做出来,剩下的竟然全都做对了,不过有一个填空题书写不规范,李老师无情的扣掉了两分,即便如此,也还有一百零三分!

而且这题目比他们平时考试的卷子要难!

李老师很高兴,徐桂芳同学这是找回来状态了呀,他搓搓手,怕她骄傲,咽下了夸奖的话,指着最后一道题目说道,“你是不是做到一半,怎么也算不出来准确的数字了?”

徐桂芳点点头。

李老师说道,“这里要用到一个公式,还记不记的?是高二上学期讲到的,不过课本里没有多做介绍,这是一个需要延伸的知识点,这题目多少有点超纲了,你不会做倒也正常!”

听完李老师的讲解,徐桂芳决定抽空将高二的课本再翻一遍。

像她这种隔了几十年的脑袋,高二学的,和上辈子学的没啥区别,能记得才怪呢。

徐桂红的大肉包子很快赢得了五金厂工人的喜欢,除了第一天因为时间太赶做的是烫面包子,虽然一样的好吃,面皮到底硬些,后来她就改成发面的。

因为发面需要时间,如今天又冷面发的慢,一天三顿饭都出去卖包子不大现实,因此就改成了一早一晚。

傍晚吃过饭,将里里外外都收拾妥当后就发上两大盆面,夜里三点多钟起来剁馅儿蒸包子,早上卖完一百个包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再发两大盆面,等到中午面发好,下午四点半准时挑着担子再去卖一茬包子。

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觉得累得不行了,但徐桂红从小是干惯了的,她不觉得累,这天中午徐红利吃过饭去西屋睡觉了,她往盆子里兑点热水把徐红利换下来的衣服给洗了。

洗完了衣服,徐桂红还不觉得困。

进了九的天儿就是不一样了,隔着窗户也能听到外面北方刮得山响,徐桂红记挂着家人,先想到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龙龙和腾腾身上的棉衣是她前不久新做的,用的是当年的新棉花,而且平时她婆婆照顾的十分精心,应该亏待不了孩子。

张明泉在砖厂穿不了好衣服,棉袄还是前年的,不过,他一个大男人壮的很,冻不着他。

再想到娘家,徐桂红心里有点愧疚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小家,特别是有了自己的两个娃娃之后,她的确分不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娘家了,有时候看到弟弟妹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也只装作看不见。

没办法,她自己都是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

上次回家,她看到徐红强和徐桂香因为长得快,衣服裤子都断了一截子。

还有二妹徐桂芳,身上的棉袄不算厚不说,还是她以前穿旧的,袄面子都磨的起毛了不说,那棉花早都板结在一起了吧,想必穿着并不暖和,他们学校还在半山坡上,整日里坐在教室里学习,那得多冷啊!

想到此,徐桂红躺不住了。

她揣上一把毛票出门了。

并没去镇上的百货商店,那里的棉花和布料都有,特别是布料,各种花色十分齐全,可惜她手里没有布票,人家一个布丝也不会卖给她。

徐桂红先去了胡四徳家里,傻小子胡天天也不嫌冷,正在院子里拍皮球玩儿,看到她手里的烧饼,流着口水笑了。

徐桂红将两个烧饼递给他,胡婶子听到动静出来了,赶紧招呼徐桂红进屋。

胡家村之所以富裕,除了离镇子上近,村里人口少土地多,还有一个原因,这两年村里不少人家都种了棉花。

皮棉收购价很高不说,自家留上一部分,或者弹了做棉袄棉被,或者纺成线织布,都是十分实惠的,不但省了买布票的钱,粗布坯染上各种不同的颜色,也十分受城里人的欢迎。

别的不说粗布做床单就十分好用。

胡婶子十分热心,领着徐桂红去了相熟的人家,弹好的棉花三毛钱一斤,染成青色的粗棉布因为布幅窄,一尺也是三毛钱。

徐桂芳个子窜得很高了,做一身儿棉衣棉裤怎么也得十尺布了,棉花也得用三斤,太少了不暖和,太多了臃肿,女孩子穿上不好看。

徐桂红咬咬牙,买了十斤棉花,二十尺布,白绕了人家半个线穗子,这些一共花了九块钱,足够给三个弟弟妹妹一人做一身儿棉衣裳了。

回到赁来的院子里,徐红利刚刚睡醒起来了,正准备和面打烧饼呢,看到姐姐从外面背了一个大麻袋进来了,好奇地问,“大姐这是拿的什么?”

徐桂红笑笑,说道,“红利,我看你的棉袄还算结实,就没张罗给你买,这是十斤棉花和二十尺棉布,我给桂芳红强桂香他们仨一人做一身儿棉衣!”

徐红利怕她累着,说道,“是啊,我不用!干活儿不能穿厚衣裳,我这还经常出汗呢!大姐你要不要缓缓再做,你看从大前天来了,你一会儿工夫也没闲着!”

徐桂红进屋将东西放下,从厢房找出两个空麻袋铺在地上,上面又铺上包袱皮,将棉花棉布都放在上面,打开去哪里都带着的针线盒,开始缝衣服了。

她一边将棉布剪开,一边说,“这算什么活呀,缝缝补补的,就当歇着了,你放心吧,用不用我帮你和面?”

徐红利摆摆手,自己去屋里忙活了。

等两点钟面发好,徐桂红已经将棉袄剪裁出来了,还缝好了一只袖子,她计划等傍晚卖完包子,她晚上熬个夜先把徐桂芳的棉衣做好,等明天一早卖完了包子,就把新棉衣给二妹送去!

徐桂芳的确冻得够呛,教室里不但不生炉子,因为人多要及时通风,早上打扫卫生的时候要开着窗子,晚上放学后也要开着窗子,总之,屋里一点热乎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