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946章 屁股决定脑袋(1 / 2)

作品:三国之西凉兵王|作者:蛤蟆吞地|分类:历史军事|更新:9个月前|字数:2325字

在袁绍手下一众谋士当中,对于后世人来说,冀州本土一系谋士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与之相反的,对非冀州谋士的评价反而差了不少,诸如许攸、郭图等人就是挑拨、蛊惑的小人。

董虎对这样的情况是能够理解的,原因还是因为袁绍在冀州的根基问题。

后世人看到的只是袁绍的四世三公家世,看到的是袁绍几十万兵马,看到的都是他的强大,只是很少去关注他的强大只是徒有虚表。

一方诸侯也好,一个王朝也罢,若没有真正核心精锐战力,再如何看起来的强大也是徒有虚表。

冀州军将领、兵卒都是冀州人,冀州本土家族在当地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影响力,能影响到百姓,自然也能影响到军队,这种影响力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清除掉的。

在袁绍一系当中,冀州本土系文武自然是强势的一方,而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天然的就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若想获得地位就只有干趴下冀州人审配、沮授、田丰。

冀州人审配、沮授、田丰代表的是冀州本土家族的利益,无论他们如何替袁绍出谋划策,都一定建立在“冀州”这一基础上,都是为了冀州能更好、更强。

冀州越强,袁绍就越强,同理,袁绍越强,冀州系文武获得的回报也越多,这与董虎与临洮系文武的关系是一样的。

正因这个缘故,冀州系谋士对袁绍的帮助更加正面,后世人对他们的评价自然也会偏向正面,相反的,非冀州本土谋士想要夺取更大的权利,就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干掉冀州系谋士,而这么做的后果会是什么?

冀州和袁绍是捆绑在一起的,冀州越强,袁绍就越强大,若以此而论,袁绍更应该倾向于冀州本土谋士的意见,只是袁绍不是冀州人,他想通过非冀州出身的谋士来钳制冀州谋士,以此来掌控整个冀州。

钳制冀州谋士,也就变相的在打击袁绍自身的实力,以至于不断实施了错误的战略战术,后世人对非冀州系谋士的评价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正如《三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问题上,沮授提议迎奉刘协,但郭图却开口反对。

除此外,“袁曹”爆发的官渡之战前夕,田丰认为当与民休养生息,暂缓战争,而许攸却坚决反对;战争爆发后,沮授提议步步为营,利用兵力优势一步步压缩曹操生存空间,许攸、郭图却提出快攻快打……

如果这些还不算,在袁绍病死后,双方选择的继承人也不同。

冀州系谋士选择了三子袁尚,而非冀州系谋士则支持了长子袁谭。

按理说,袁谭已经过继给了袁绍的兄长袁基,依照礼法就失去了继承袁绍遗产的资格,次子袁熙又是庶出子,也没有继承冀州牧的资格。

或许有人不服,认为除了嫡庶有别外,不是还有兄终弟及吗?

确实,无论这个时代,还是五代十国时,都有兄终弟及的事情发生,即便袁谭过继给了伯父袁基,在袁绍死后,在天下动荡之时,能力强的人继承冀州牧也算合情合理。

然而“兄终弟及”都是在礼法沦丧时代,或是羌胡蛮部族当中才会发生的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在生存艰难的环境当中,不得不让强者继承,以此来带领一个团体艰难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