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91 章(1 / 2)

作品:[红楼]娶妻如玉|作者:朱大概|分类:幻想奇缘|更新:2021-07-27|字数:6527字

沈越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若眼前这个不是贾敏, 他都想直接问问这位是不是失忆了。贾敏也看出沈越脸色一下子变了, 一想才知道自己的话怕是引的沈越多想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贾敏连忙抚慰沈越:“我刚才已经说过,玉儿已经十岁了, 我娘家的那个二侄女,比黛玉还大三岁,也到了该相看的时候。所以想让你看看同年之中, 可有合适的人没有。”

不早说!沈越摸摸自己的小心脏, 不解的看向贾敏:“将军府的二姑娘?将军府不是有贾将军与将军夫人,还有贾世子与他夫人呢,怎么师母操起心来?”

贾敏不由叹一口气:“若是他们能有一分法子,也不会求到我头上来。”

这两年将军府里分成了两派,贾母伙着贾政一家时时想让贾敏拉拔, 贾赦一房倒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 偏贾母占着辈份不让他们安生。

眼见着迎春年纪渐渐大了,也跟着王熙凤出门做过几回客, 随黛玉一起认识了些书香门第的闺中姐妹,又被贾母给惦记上了。以贾母的眼光, 这样的迎春可比原著里的二木头有用多了, 那就该拿来与世家大族联姻, 好给府中谋些好处。

若她想的联姻对象能对贾琏有所助益, 王熙凤也就默认了。可偏偏贾母竟然想着送迎春去给北静郡王做妾, 这就不能不让大房的人多想了。

是, 北静郡王身上还有个郡王的爵位, 可北静王府早在老北静王死时就没了军权,现任北静王全不似武勋人家出身,最爱做的就是附庸风雅做文人之态。因此与贾政一房往来颇多,王夫人当家的时候也与北静郡王府女眷们多有往来。

等到王熙凤当家之后,贾琏得了自己舅舅提点,与这些武勋人家往来日渐少了,除了三节送些礼物,与北静王府全无交集。若是迎春被送进北静王府,那得利的还能是大房吗?

可别说什么迎春是大房的姑娘,该与大房亲近。要知道迎春去了北静王府只是做妾!这妾家是不当成正经亲戚看的,就算迎春能得了北静郡王的欢心,那王妃呢?更会因此恨上大房。到时别说是好处了,贾敏刚刚给黛玉说的那些搓磨人的法子,邢夫人与王熙凤都得尝一尝!

北静郡王可能因宠爱迎春更亲近将迎春说和给自己的二房,大房却可能招了王妃的恨,这样亏本的买卖王熙凤才不会做。可话贾母已经让人放出去了,要改变只能以贾赦心疼闺女、不忍让她做妾要给人做正头娘子为由给拗过来。

正头娘子是那么好做的?迎春好歹也是将军府唯一的姑娘——这个时候从贾赦到王熙凤,都把二房的人排除到将军府之外了——总不能随便找户平民百姓就把迎春嫁了。

可是不嫁平头百姓,还能维持的勋贵人家又要挑迎春庶出的身份,王熙凤等人也知道一般人家庶子别说给贾琏做助力,不让贾琏将来给收拾烂摊子就是好的。

思来想去,就把主意打到了文人身上了,这新科进士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哪怕家中出身低了些,能考中进士自己总有真才实学,耐磨上几年总也有出头之日。

现在的王熙凤可不是原著里那个以为自己家就算被人告谋反也不怕的傻大胆儿了,贾琏在户部做笔帖式往来的也都是六、七品小官儿,深知别看官职小,只要有些实权就不怕没有人求上门的道理。

可贾琏往来的人中,一来没有什么与迎春年纪相当的,二来王熙凤还想着将来贾琏真袭了爵,妹夫是个笔帖式到底不好往来,只好求于贾敏,看能不能也学别人家榜下捉婿,在新科进士之中给迎春捉个如意郎君。

尽管贾敏说的半吞半吐,沈越还是听明白了。王熙凤此举虽然也有自己私心,却着实能改了迎春原著里的命运,更可让将军府大房远离政治立场暧昧不明的北静王府。事儿是好事儿,沈越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顾虑。

“师母,那贾姑娘虽然比玉儿大三岁,可现在也没及笈呢。”自己是新科进士里头最小的一个,沈超比自己大两岁是倒数第二小的,别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年纪,没定亲的这年纪与迎春差的也太远了。

贾敏也知难度不小:“差个几岁倒没什么,就是家里贫寒些也没什么。我怕老太太不甘心再使人往出传什么话,那迎春可就……”

以贾母以往行事,还真是说不准,沈越只好向贾敏进言:“即是贾世子夫人现在管着家,让那些奴才闭嘴或是老太太想传什么话的时候知会她一声,应该不难。”不是正好可以清理一下将军府不听话的奴才?

也只好如此了。贾敏叹一口气:“你也留心些,我也与琏儿媳妇说一声吧。”

沈越才不劝贾敏不要为此伤神,多伤伤才好呢,看看贾母是如何对自己亲孙女的,就能知道她对黛玉与宽哥儿所谓的疼爱,能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也就不会哪日脑子一抽,非得让黛玉与宽哥儿这做外孙子孙女的,去孝敬外祖母。

贾敏知道沈家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沈超娶亲,也不上沈越多留,早早将他赶回学士府帮忙。要让沈越说,这古代的六礼就没有男丁们什么事儿,他也只在沈超亲迎之时陪着迎回亲便可以了。

可是贾敏与房氏显然不这样认为,就是与他相处了这些年的刘氏也很信任的将府中当日如何布置之事交到了沈越手上。沈越正好借了这个机会,护着黛玉去了一趟李家,由着黛玉问过李姑娘也就是他未来的嫂子喜好,然后再快快乐乐的陪着黛玉一起去庄子里选花木回府。

不是这点儿福利,沈越都想提前去翰林院报到上班了——这古代的婚礼讲究太多,沈超又是他们这一辈最先成亲的一个,事事要由着这次婚礼定出接下来五次婚礼的规矩来。

这不沈家的聘礼往出一亮相,就直接闪的京中太太奶奶们心里泛酸了?不说那活雁在这个季节如何难得,也不说那御赐的如意怎样让人心动,只看那五万两礼金,可是实打实的抬进了李院正的家门,足见沈家对长孙媳妇的满意。

虽然两家已经商量过聘嫁之礼,对着沈家送来的聘礼李太太还是笑的开怀——这聘礼李家自是除了茶酒别的都会给姑娘填到嫁妆里,可是过了这遍手,就是自己姑娘的私房了!

真不是李太太眼皮子浅,实在是李院正家里的情况与沈家又不相同:李院正自己身为御医,年过七旬了还可诊脉开方,那身子自是好的。就是因为一直身子好,儿子可就没少生。儿子多了,孙子更是少不了。一大家子光主子就三十多人,日常花用可想而知。

李姑娘的父亲是长子,也在太院院里做太医。不过李院正的夫人却已经离世,李太太这个长子媳妇就是当家太太,每日里不时要为家中怎么省银子发愁:李院正是不时可得赏赐,可是这赏赐却少有能换成银子的,不过是家中不少吃用、往来交际拿出来体面罢了。

就如李姑娘的嫁妆里头,头面首饰大部分都是内务府造办处所出,皆为李院正历年来为宫中贵人诊脉所得,布匹也都是上用的,李家这样的东西一向不少。就是珍贵的药材等物,对李家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难就难在姑娘的压箱银子上!李院正的名头说出去响亮,李家人出门也很受人尊敬,可这都换不来银子——李家子弟学医者众,想学好医术光会诊脉是不够的,还要练习如何识药、如何辩药理、如何熬制才能发挥药材最好的药性……就算李院正可以带着到太医院见识一二,也只能带自己得意的一二儿孙,不能人人都带去不是?

这就得花自家的银子!李家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到了这个上头,加上各房子孙众多,用到嫁娶之上的银子也就有限了。当日李太太也没想到自己家的姑娘竟然被刘氏相中,在惊喜过后也开始犯愁怎么替自家姑娘准备嫁妆。

四房人住在一起,就算是李太太平日一碗水端的再平,也有人要说些不着四六的话。婆婆去的早,她这个做长嫂的好些事只能自己忍下。给李姑娘准备嫁妆的时候,那三个妯娌说是帮忙,哪个不是眼睛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就看她有没有从公中多拿一分东西放进闺女的嫁妆之中?

事关自己闺女的终身,李太太早把自己一半的嫁妆都补贴到闺女的嫁妆里——沈家可是京中一等一的人家,平日行事不见骄奢,不等于人家没有银子。可李太太的嫁妆也只平平,另外还有三个儿媳妇看着呢,儿媳妇还给她生了孙女呢!所以李太太给姑娘准备的压箱银子只有两千两,就这还是背着三个儿媳妇悄悄填上的。

现在好了,闺女有这五万两银子,买点儿庄子也好,置个铺子也好,每年的出息拿到手里,也算是有个活钱可以打赏下人。指着公中给闺女陪嫁的那个一百亩中等田的小庄子,一年下来闺女不拿银子贴补就不错了。

李太太即下了决心将聘礼全数填入李姑娘的嫁妆之中,便将三个妯娌的酸话当成了耳边风:公中嫁女自有定例,她闺女又没多用公中的东西,如今想留下她闺女的聘礼,那就答应将来她们各自闺女的聘礼也留下来吧。

不得不说这李姑娘的亲事,生生拉高了所有李家女眷对未来姻亲的希望。李姑娘的婶子们不知道是黛玉先取中了李姑娘的温婉博学,刘氏后看中了李姑娘的中正平和,一心只以为有李院正在,一位李姑娘能嫁进沈家,就有另一位李姑娘可以嫁进同样是大学士的别家,甚至有心大的都想到了几位皇子身上。

沈家是不知道李家婶子们怀了这样的心思,沈太太纠结着自己家中竟然没有女儿,到时新妇在新郎敬酒时没个陪伴的小姑子。

“你们两个没有一个争气的,哪怕有一个给我生个孙女也是好的。”这个时候沈太太开始抱怨起儿媳妇来。

刘氏也为此事心焦——当年沈太师受冤之时,族人无人援手不说,还想借机占了府里的基业,气的沈太师出了大理寺之后直接与那些人分了宗再不往来,这才让学士府连个近支的女孩都没有。

房氏觑着婆婆的脸色,小心道:“若是平日让玉儿陪着也使得,她与超儿家的本就熟悉。”自己虽然没生闺女,可还有一个如闺女一样的儿媳妇可以应下急。

沈太太明显意动,嘴里却说着:“现在人都知道玉儿与越儿定了亲,怕是林太太不会让玉儿那日来咱们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