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百三十七章 伦 敦(1 / 2)

作品:血火河山|作者:西方蜘蛛|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1-07-17|字数:4185字

德国人的欢送仪式甚至比欢迎仪式还要隆重,德国护航舰队一直将中国人送到了北海外海才停了下来,集体鸣响了喇叭向中国朋友表达着尊敬。

一路上的航行再次见到了英国人的战舰,他们似乎等待了中国舰队很久,在它们交换着的引航中,几天后中国舰队缓缓驶进了英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透过朦胧的雨雾,码头边一艘古代样式的风帆战舰高耸的桅杆和帆索出现在中国官员的眼里。

赵灿薛是在英国的留学生,对这艘战舰非常熟悉,在他的介绍下,李国勇才知道这艘老式战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胜利”号,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旗舰。即使在今天看上去,“胜利”号仍然称得上是巨型战舰。它身长120多米,宽20米,前桅、主桅和后桅共有37片大帆。作为大炮巨舰时代的产物,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大炮。在上面5层甲板的两舷,一共排列着104门大炮。听赵灿薛介绍说英国海军将领经常在“胜利”号上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从16世纪末,英国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英国从三流弱国的岛屿之邦,一跃而成强大的欧洲第一大国,英国依仗其海上霸主地位,从海外攫取了相当与其本土面积110倍的殖民地,成为 “日不落帝国”。而“胜利”号古舰,似乎正在那炫耀着英国海军的这种“荣耀”。

“老子要打进英国,第一件是就是炸毁‘胜利’号。”李国勇低声嘀咕了一句。

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内的英国战舰全部悬挂满旗,水兵在舰上列队站坡。向中国军舰致意。大概足足有200多名英国高级军官、当地要员和知名人士在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亲自来朴茨茅斯欢迎中国贵宾的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内南爵士第一个迎上了从“李牧”号上下来的中华帝国元首李国勇,说道:“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句古希腊的成语,‘片刻相见有时胜过终身相处’,欢迎您到英国来,元首先生。”

和英国人对话可比与根本就听不懂的德语要轻松多了,李国勇笑着说道:“中国也有句成语,叫相见恨晚,我看我和您就是相见恨晚啊。”

中国国家元首的出访英国,是英国目前除了印度第2次民族起义以外的最重要的新闻,在此之前,当地报纸都以重要的篇幅进行了报道。不少旅居在英国的华侨一早就赶到了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在李国勇的建议下,赵灿薛同意华侨登上“李牧”号参观。

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带着两个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一家三代从伯明翰赶来上舰参观,他抓着赵灿薛的手说道:“今天我带着全家都来,就是要让儿孙们看一看中国的军舰,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国家,要让他们记得自己永远是中国人!”许多华侨一踏上“李牧”号,一边抚摸舰炮,一边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我只知道洋人的军舰开到中国去,现在我终于看到了祖国的军舰也能到洋人的国家来访问了。”

……

马车上,班内南爵士的第一句话就是:“元首先生,现在需要您的军队再紧急往印度增加一到两个师的兵力,印度的局势又出现了反复。”

印度的情况通过电报李国勇了如指掌。帝国的26师在段祺瑞指挥下进展顺利,段祺瑞攻陷了康普尔,控制住了恒河大桥,切断了印度起义军队和后方的联系,留驻在康普尔的印度人被驱逐到了恒河边。印度起义者从勒克瑙冲出,与26师激战,最终因战斗力相差悬殊,往南败退。勒克瑙同中印度的联系被切断,形式危急。其后,段祺瑞由康普尔向勒克瑙发动新一轮攻击,印度士兵忽略了阵地的侧翼和伙房,各堡垒间缺乏联系,段祺瑞从东西两面集中了两个旅的主力和八十多门大炮夹攻,两天后攻克勒克瑙。

而英军的进攻却受到了印度士兵的顽强狙击。为了保证加尔各答与德里以及旁遮普的交通,英军同时向巴特那、贝那勒斯和阿拉哈巴德进军,并大举进攻德里。

德里的防御工事坚固,据守德里的5万印度士兵拥有大200多门和充足的军火,据城坚守的他们,先后挫败了英军的锡克、巴坦、廓尔克和克什米尔等部队,让英军遭遇了重大伤亡。恰逢此时,英国部队中又疾病流行,士气受到严重挫折的英军在从德里退却的路上,又遭到起义者的四处打击。陷入困境的皮特中将一连向国内发了十几封请求援兵的电报,但此时英军主力都远离印度,不得不转而向中国寻求帮助。

“可以,我可以再向印度派遣2个师,紧急救援皮特中将。”李国勇沉吟着说道,这么做他是有所考虑的,印度起义虽然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那是在英军主力没有开进印度的情报下所取得的;而且印度的高层大封建主,大地主起义的决心从来都不坚决,只要形式稍有不对,马上就会倒向英国殖民者,掉转头来镇压起义。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帮英国人一把,也可以为将来取得政治谈判的资本。

班内南欣喜若狂,中国能够出兵真是件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靠近印度,出兵方便,士兵的素质又经过无数次战斗的考验,值得信赖,这能让英国减少很多麻烦。

“非常感谢您,元首先生,英国人不会忘记这次友谊的。”班内南兴奋的表情全部写在了脸上,不过还依然保持着绅士的文雅。

李国勇笑了下:“没什么,中英联合舰队有过成功的合作,我相信在印度我们也一定能取得成功,具体的部署我将让我的总参谋长蒋百里和你们商量。”

自从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继承王位后,白金汉宫就成为历代君主的专用之地,英国君主常在这里召见首相、大臣、接见和宴请外国元首,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在班内南爵士的带领下,穿过长方形的院子,就进入到了主宫殿。此时,仪仗队奏响了中英两国国歌,不一会,随着“天佑女王”的乐曲,英国国王,印度皇帝阿尔伯特•爱德华•维丁走了出来。

六十岁才登上英国王位的爱德华七世少年时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不为维多利亚女王喜欢,甚至不允许他过问国家和王族事物,不过登基后的爱德华还是颇显示了一些自己在政治上的才能,正是他一手促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同盟。爱德华七世喜欢交际,为人和蔼可亲,极受英国人民的欢迎,甚至英国为此还流行着一句谚语:“如果你不想发生战争,就要有爱德华这样的一位好国王”。

果然,见到了李国勇,爱德华轻轻拥抱了下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年轻的元首朋友,您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衰老,我象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爱德华看了一眼一边非常严肃,一派绅士左派的班内南爵士,压低了声音说道:“正和爱尔兰一位美貌漂亮的女演员厮混在一起。”

李国勇差点笑了出来,人人都说爱德华七世没有架子,好开玩笑,果真名不虚传,可惜这个国王只剩下了三年的生命。

“八年前我当江苏巡抚的时候,也总爱和美丽的女孩子呆在一起,到现在还是如此,我想在这一点上我和陛下是有共同语言的。”李国勇也把声音放得低低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