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百三十三章 出 访(1 / 2)

作品:血火河山|作者:西方蜘蛛|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1-07-17|字数:4127字

日本存放国宝的地方总共有17处,日本皇宫,靖国神社,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等。戒备森严的皇宫唐衍没有力量进去,但几所大学相对于皇宫就显得防卫薄弱了,尤其是在日本战败之后,军方和警察更加没有力量来照看这里,守卫主要由大学自己完成。

在几天的时间里,这些大学在夜间全部遭到了暴徒的洗劫,这些抢劫者武器精良,来去如风,很有针对性,他们只掠夺藏在地下室里,日本辛苦积攒起来的珍宝级文物。他们并不轻易伤人,除非遇到反抗。那些大学的校长看着文物被暴徒一样一样搬出,哭丧着脸自杀的心思都有了。

警察陆续接到了报案,但当时整个日本都乱成了一团,谁还有心思去管这些事,所以只是象征性的进去调查了下,便不了了之。虽然时候上百名日本大学的教授联名上书给政府,竭力说明这些本身就是由中国掠夺来的珍宝对日本而言有多么重要,但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了回应。

自己国内尚且乱到如此,更不用说寄居在日本的“大满洲帝国”的皇帝载沣了,自从到了日本,就再也没有人来搭理过他。相反倒是得到后藤新平着力推荐的罗玮,看起来很得日本人的器重,给他在情报部门安排了个专门研究中国事物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日本的第一笔赔款和赎金已经送到了中国,中国政府也信守诺言,释放了包括日本海军中将伊地知彦次郎在内共计187名战俘。而这笔赔款的绝大部分也正如李国勇所承诺的,被用到了国内经济建设上。

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在曾道富和王清源的联手运作下,中国开始发行债券,向国民借债,首批债券共发行6亿中华币。政府向老百姓借债倒是个新鲜事,大多数的民众持观望态度,但随后以李国勇、曾道富等为首政府高级官员相继认购,打消了老百姓心中的疑虑,先是各地的大商人,接着是普通老百姓,6亿债券被抢购一空。

看着大笔大笔的资金流到了曾道富和王清源那,李国勇心里不太平衡了,一直被他牵挂的国防事业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只分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以前从北京弄来的资金虽然还可以让他支撑一阵子,但他大力扩军,大造战舰和新式武器的想法却无法立刻实现。很快的,国防债券被推出,但对于这种利息非常低的债券,民众,尤其是大商人认购的热情不大,李国勇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推销出去了一半多。

不过李国勇暂时还无法为这事牵扯进去太多的精力,一件更加重要的事还在等待着他。新年过后没有多久,内阁总理杨度对外宣布,帝国元首李国勇正式接受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邀请,将于1907年2月6日开始,由中国南京启程,对德国进行为期7天的正式国事访问。

消息一出,各国一片哗然,尤其是英法两国的反应更是激烈。

欧洲的局势现在非常复杂,尤其是在摩洛哥问题上,英法和德国几乎就差点爆发一场战争。1904年英法签署的《三国协约》规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 ,但这明显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

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得到了消息德国立即进行抗衡,德皇威廉二世随即在3月31日访问摩洛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港口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

《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局势顿形紧张。随后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所谓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德国方面勉强接受了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决意,但却加紧了扩军的步伐,陆军和海军不断增加,同盟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也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

不甘示弱的英国,在1906年无畏级战列舰下水后,陆军扩充了一芝10万人的远征部队,准备随时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到了8600万英镑;法国常备军达到了50万人,俄国现役军人甚至达到100万人。

在亚洲,被英国人利用来保护自己在远东利益的日本已经衰弱,中国取代日本一跃而成为拥有全亚洲最大军事力量的国家,仅在1907年年初,中国国防军正规军为陆军120万人,这种势力是任何国家都想着争取的,中国的态度将影响整个远东的局势。

中国早被英国视为军事盟友,虽然两国也有矛盾,比如西藏问题,但想一下哪个国家间没有矛盾,甚至同盟坚定如英法之间,不也一样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吵个不休?此时的中国政府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让英国根本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一旦中国和德国缔结什么盟约,那远东势力极有可能来一次重新洗牌,这是陷于印度起义的英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霍必澜几次找到了李国勇和杨度,表达了英国政府的不满,对于这种背着英国接受德国邀请的行为,英国人的感情已经受到了伤害,这甚至会影响到中英两国间的关系,他强烈地建议李国勇取消这次访问。

李国勇和杨度的态度再次让霍必澜摸不清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李国勇向他保证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访问,中德不会达成任何书面或者口头上的协议,中英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会受到任何形式地损害。

既然事情已成事实,霍必澜退而求其次的向李国勇转达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邀请,邀请中华帝国元首李国勇同样的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李国勇没有一秒钟犹豫就接受了这一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