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368章 迁都(1 / 2)

作品:桀宋|作者:迷惘的小羊羔|分类:历史军事|更新:2022-03-13|字数:3430字

西元前320年,宋国改元,始称王,即宋王偃元年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发展,朝歌的宫殿已经兴建完毕,城池高大而人口众多,其富庶程度已经不逊于商丘。于是宋王偃迁都朝歌的念头愈演愈烈,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在大朝会上,大行令苏秦站出来说道:“王上,臣请迁都朝歌,以固国本!”

苏秦的这话一出,顿时在朝臣之中掀起了一片哗然。

宋王偃想要迁都朝歌,都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只不过好多宋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故土,跑到朝歌那个中原腹地,那个曾经作为殷商的国都去。

故土难离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迁都朝歌的话势必与韩赵魏三国发生剧烈的冲突,到时候宋国就更加地不得安生了。

宋王偃没有说话,只是在那里顿首。

作为反对迁都的顽固大臣苏贺,在听见苏秦的谏言之后,立即跳着脚站出来说道:“万万不可!”

苏贺向着在陛台上的宋王偃作揖道:“大王,迁都之事干系重大,切不可操之过急也!商丘作为我大宋国的都城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源远流长,臣民们都心向商丘,而不在意朝歌了。”

“王上,臣以为,迁都朝歌有三个危害!”

“其一,朝歌地处中原腹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夹在赵国的邯郸和魏国的大梁中间,很容易被敌国的军队侵袭,以至于兵临城下。”

“其二,朝歌固然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顶级的城邑,民十万,地方富庶,然则不比商丘啊!商丘有通济渠的灌溉,良田无数,又有彭城、陶邑的供给,可以使我们宋国蓄养精兵,黎庶衣食无忧!”

“但是以朝歌目前的土地确实做不到啊!在平常无战事的时候还好,若是碰上了大的战事,难道我们还要千里迢迢地从东面的商丘、彭城运粮吗?这样岂不是耗费了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了吗?!”

“其三,朝歌的历史意义已经不大了。我们宋国继承殷商的国运,朝歌固然是殷商最久的一座都城,广为人知,但是我们宋人真正念及前朝殷商的臣民又有几个?这一迁都,更是劳民伤财,费时费力,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将都城从商丘迁到朝歌去啊!”

闻言,宋王偃微微颔首道:“苏贺的话不无道理。诸卿,你们都是怎么看的?”

大家都知道宋王偃是很想要迁都的,不过群臣之中,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都没有几个敢于跳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苏秦皱着眉头道:“大王,既然苏贺大人说了迁都朝歌的三个危害,那么臣就提出迁都朝歌的三个益处!”

“其一,历史意义。刚刚苏贺大人说迁都朝歌的历史意义不大,这句话请恕苏秦不敢苟同!我们宋国一直鼓吹自己是天命玄鸟的子孙,是殷商的直系后代,当年周国灭商,始为天子!”

“周人惧于我商人的势力,故而将我们商人分封于此,立宋国,建都商丘。现在天下皆王,我们宋国也称王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我们宋国固然还是天下诸侯之一,但是实质上已经稳压了周人一头,宋国既然已经弃了周天子封的公爵,始称王,何以不能弃了原来的国都商丘?”

“王上之始称王,乃是名正而言顺的事情。现在的周王室已经无甚威望,我们宋国迁都朝歌,有万象更新之意,还于旧都,可以使我们宋人信服自己的国家,其历史意义不可谓不大!”

“其二,商丘太脆弱了,而建都朝歌则远比商丘要好得多!商丘几度被敌国的大军兵临城下,齐人、楚人都曾经兵临商丘城下。商丘不比朝歌,四面都是平坦的原野和丘陵,无险峻之地。这样的城池固然繁华,固然富庶,固然人口众多,但是只能作为千乘之国的都城,而不能作为万乘之国的国都!”

“朝歌城坐拥景山之险,山脉连绵不绝,中间只夹着一个朝歌城,一面开阔而三面皆险峻巍峨之地势,有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羑里、牧野、相等城池可以作为朝歌城的屏障,而且朝歌城怀抱济水、大河(黄河)、汲水等八条江河,利于灌溉,想要兴修水利,若通济渠一般的水渠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其三,地理位置。朝歌的地理位置远比商丘要好得多。商丘毕竟是偏居于东南一隅,不足以承载我宋国的国运,不足以承载王上的王气!现在越国已经被灭亡,楚国已经有多余的能力北顾中原,我们大宋国被夹在齐楚两个霸主国的中间真的好吗?”

“自古以来就是国都在哪儿,国家的重心就在哪儿。大王,依臣看,齐楚之威胁远比韩赵魏之威胁要大的多!而且迁都朝歌,我们宋国当可以俯瞰中原,而进取天下!此为王业!此为国本啊!”

宋王偃听见苏秦说的这番话,实在是很合他的胃口啊!

还没等宋王偃说什么,苏贺又道:“大行令,固然如此。但是韩赵魏三国也不是好惹的,或许以我们宋国现在的威势,可以顶得住其中任何一国,乃至于其中两国的进攻,但是三晋联军呢?三晋联军的话,别说是我们宋国了,即便是秦齐楚三大霸主国都不敢掠其锋芒!”

苏秦闻言,云淡风轻地笑道:“这就需要看大王的魄力和迁都的决心,还有臣的邦交之事了!”

“哦!”宋王偃饶有兴趣地道,“不知道苏卿想要如何筹划邦交之事?”

“王上,而今乃是大争之世,不仅伐战,还要伐交!孙子曾经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伐交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