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23章 跑偏(2 / 2)

作品:最是光阴留不住|作者:寂寞之鸽|分类:都市生活|更新:2021-04-06|字数:4158字

比如劳动时,看到领导过来,五个人三把铁锨,这时候农村兵是必须要抢下一把铁锨,当着领导面大干苦干的。这种时候蒲素都穿的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由着他们去。不是他好逸恶劳,而是把表现机会让给他们。

他啥都不用做,混完服役期回家就有铁饭碗,没必要挡人家的路。

而且部队里很多农村兵的所谓表现,已经脱离了正常人的范畴。比如天不亮起来扫院子的,就说这种表现有啥必要?天都没亮你扫什么?扫得干净?

而且部队营房的清扫都是划分区域包干的,比如一班篮球场,二班扫走廊……他把人家活抢着干了,人家岂不是变成落后分子了?

这都不算什么。最可恨的是为了自己表现突出,折腾新兵。部队讲究传帮带,老带新。具体怎么表现呢?哪怕是农村兵,到了第二年,在新兵面前都是大爷,尤其是喜欢病态的折腾城市兵。

现在这种现象大概少了,脱离军营几十年了。但是起码90年代初期,部队这种恶搞新兵的现象是绝对的普遍现象,而且手段是相当的令人发指。

这里实在是不怎么好具体的说,因为太丑陋和恶毒了,只能说,牢房里的牢头狱霸对待一个号房的犯人,很多手段大概都用不出来。但是,当时的部队那就是传统。只不过每个地方的传统有点不一样而已,大体上是一致的。

只说老兵操练新兵。这里指的不是正常训练时间,而是一天的训练和学习结束之后的加练。俯卧撑上百一组起,仰卧起坐三百一组起。

俯卧撑撑不动?想松开胳膊趴着?不好意思,碎玻璃,或者图钉放在胸脯下面,你撒手试试?单杠动作完不成就用脚站着?你腿长个子高?自己去拿个铁锨挖沙坑,然后上去两个手吊着。还不行就用背包带绑在杠子上。

蒲素下连前一年一个老兵,一直没看到人在医院里住着,到退伍前一段时间才见到。他就是这样被吊在单杠上,然后吹哨子食堂开饭,老兵把他忘记了。等后来想起来把人放下来,双手已经麻痹最后住了几年医院,退伍前家长来部队闹,最后评残了事。

最无聊的是带着新兵做队列,向左转向右转,这些新兵连里都会的,也要折腾,无非就是喊口令有满足感,而且干部能听到看到。

说的不好听,一条狗多喂几根骨头这些动作都会做,他们还天天乐此不疲,当老老兵吆五喝六带着新兵,想干啥就干啥的满足感别提有多强烈了。值得一提的是:都是农村老兵在这么干。

当然部队里城市兵原本比例就少。

当时起码武警部队,蒲素服役的地方,已经正规的开始武警指挥学校培训军官了。以前直接从战士里提干的这条路已经基本断了,都是推荐名额报考军校。

这种推荐名额一个中队名额很少,最多两到三个。农村兵普遍文化程度低,给他们名额去考也是白搭,很多人连加减乘除都弄不明白。而有后门关系的,那就另一回事了,这种战士都是家里安排好才入伍的。

城市兵有文化,比如蒲素,分分钟能考上,但是倒贴钱他也不愿意。因为只要在营房里,哪怕是干部,每天也要早起出操。大冬天,天还黑着就要爬起来列队跑步,实在是太残酷了。然后成天戴着个大盖帽穿着一身军服,而且各种约束,他根本就受不了。

他从进了轮训队第一天就梦想着退伍回家。原先是抱着熬出新兵轮训就结束的念头,然后分配到中队才知道,这才是刚刚开始。

和城市兵不同的是,农村兵没几个愿意退伍。他们在失去提干这个道路之后,都想转为志愿兵。现在大概是把志愿兵叫做军士长……

蒲素中队里的司务长就是个志愿兵,当时挂着光板肩章。有着单独的房间享受干部待遇,貌似工资还不低。这就足够让农村兵们羡慕了,也是他们奋斗的源泉。

只不过超期服役第四年以后,转不成志愿兵就必须要退伍。当了几年兵,再回老家种地,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了。所以那些农村兵都抢破头各显本事争夺志愿兵名额,但是哪里有那么容易,事实上比考大学的录取率还低。

找关系走后门,想办法立功受奖等等,各显神通。蒲素那个排里就有靠着每天小电炉帮排长烤馒头片,做饭加餐下面条等等的一个战士,最后突击入党的。

有钱送礼最直接有效,没钱送礼,当佣人也能达到目的。

当时的城里人大多都会感激老天,没把自己弄成农村户口。

因为当时的农村户口以出路来说,除了当兵,第二条路就是上大学。而恶性循环之下,因为普遍没钱上不起学,大多要辍学干活,而且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就算上了学也上不好学,只要考不进城里就没用,等等原因,上大学哪里有那么好上?

比入伍提干更要难,因为毫无指望。相比起来部队多少还能看到一些光明。

城里工厂都解决城市户口的就业率,最多招收一点临时工,赶着最苦最脏城里人不做的工作,工资最低,也是什么福利待遇和保障都没有,就这样也需要有关系才能进城当上这个临时工。

当时的农村户口可以说是绝望和灰暗的。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条件甚至生活配套设施和城市都有着天壤之别。

但那是过去。现在反过来了,我可以负责的说有着很多的城市贫民现在羡慕农村户口。现在的城市户口,有什么多大用?

帝都魔都需要当地户口才可以购房?有用吗?就那个房价,原先没有房子的本地人他们买的起?孩子的教育资源好?首先都城市贫民了有没有机会生孩子都是一码事。

原来城里人的贫民可以找农村姑娘结婚,这算是一条虽然被人看不起但好歹也是条出路。现在呢?连农村光棍都去国外买新娘当老婆了,城市贫民去哪找愿意和他们结婚的农村姑娘?

现在还分什么农村和城市?精神面貌和谈吐穿着,现在有几个人能分得清农村城市?以前桑海马路上一眼可以看得出外地人都是谁,现在的桑海马路上年轻人去分辨看看,看瞎了眼都分不出。

社会真的进步了,这10来年的变化尤其大。作为亲历者,实在是相当有感触,只不过一不小心又跑了偏,明天是继续这个话题,还是回到剧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