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52(1 / 2)

作品:人人想扶大赦赦[红楼]|作者:朱大概|分类:N次元|更新:2021-04-05|字数:6330字

贾赦心里也知道, 连忠顺亲王都已经亲自去那八家催过债, 可是人家还能死抗着不还, 不是自觉家中还有能力与忠顺亲王抗衡, 就是与太上皇关系非比旁人。

因此他觉得, 这八家还真不是一般的难拿下。

面带难色地向忠顺亲王道:“王爷可想清楚了?那八家一是南安王府、一是西宁王府, 另外还有原来的镇国公牛家、治国公马家、修国公侯家、先太傅李家、先太保孙家, 还有前殿阁大学士张家。”

忠顺亲王听他提到最后一家,声音里有些惨意,抬头看了他一眼:“当年之事, 你我皆知前因。就是皇兄,想来也不以他们家为意。”

贾赦却摇了摇头:“总是册上有名之人。罢了,当年也是我对不起琏儿的母亲, 只当是我自己欠下的罢。他们家里的帐, 只由着臣一力承担,不必王爷操心。”

说来这前殿阁大学士张家, 并非旁人, 正是贾赦的前岳父、贾琏外祖之家。当年也因贾赦之故, 被义忠亲王套上了贼船, 又与他一起坏了事。

也是因他家中坏事, 还差一点儿连累了贾赦, 所以从贾代善到贾母,就没有一个人待见这一家人的。等着贾赦原配一去,再不许府中诸人提起张家一字。

这也是贾琏虽然已经来到户部办差, 处心积虑想找到自己外家, 却一无所获的原因:那张家当年出事之时,十岁以上男丁尽皆下狱,十岁以下之人被张氏远远送出京去,好保住一丝血脉,可让贾琏从何处打听得到。

正因当年张家坏事,已经被查抄过家产。可那是犯官家财,谁还先替他们勾了国库欠银?以至这次统计之时,前殿阁大学士之名又赫然出现在了欠帐人名单之中。

最初看到那名单之时,贾赦也没有在意。以他想来,那张家已经一人不存,想收帐也无处收去,就挂个名儿,也可让人看出他们收帐无偏倚之处。

谁知道那南安、西宁几府,竟然还真敢攀咬,竟口出狂言,那张家一日不归还欠银,自己也不会归还!

这让忠顺亲王与贾赦如何不恼、不气?

向着贾赦摆了摆手,忠顺亲王道:“张家之事,皇兄心里有数。就是那几家不要脸的,我也自有让他们服软的办法。”还真当他这修行之人,只能收取功德不成?佛家还有怒目金刚呢!

贾赦脸上的笑更见苦涩:“当日张家出事,正是臣父伤重之时。臣也没顾得上他们家中。虽然臣的发妻将十岁以下之人一并接出、送走,可是臣自己到底没有尽一分力。如今代还了欠银,让臣那岳父名字不在无耻之人口间打滚,也算是臣这个半子,多年后的一点补偿。”

再提当年之事,忠顺亲王也无话可说,只能道:“如今你儿子也已经这么大了,好些事儿也该与他说一声。我听说他也曾经打听过自己的外家,却了无头绪。”

“能有什么头绪。”贾赦摩挲了一把脸:“世上跟红顶白的人多,念旧日恩义的人少。我那岳父当年也是桃李满天下,可谁又记得清明时给他老人家献杯薄酒呢。”

忠顺见他神情越发惨淡,少不得岔开话题:“今日皇兄发急,也不光是对你。不过是父皇已经向皇兄提出,过年宫宴之时,要让义忠郡王也参加。”

呵呵,还真是个好理由,他们父子掰手腕,受气得竟是自己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就算是当年自己与义忠亲王走得近,可这都多少年了,还为了他的儿子挨骂。贾赦也只能叹一声自己命苦。

不过这样宫中秘事,忠顺亲王也能知道!

贾赦不知忠顺亲王是掐指算出来了,心中大是敬佩。不过还是问道:“即是义忠郡王都参加宫宴,那别人?”

忠顺亲王微微一笑:“放心。我这位父皇心眼并没有那么宽。放义忠出来,也不过就是为了与皇兄角力。老三当年可是实打实逼过宫的人,父皇不会放他出来的。”

也对,要不是不想担上杀子的名声,太上皇会不会留下那位义安王爷之命,还在五五之数。又岂会一再让人出现在自己面前败兴?

忠顺见他已经有心思想别的,道:“这次你不能再呆在户部不动弹了。好歹也是刚被皇兄骂过之人,总得做点儿事,表示你知错能改。”

不在户部坐着,那就是得与忠顺亲王再次上门讨债。贾赦心里不情愿:“当日臣与王爷分了工,臣只负责五品以下官员。后来那些四品与三品官,也是因臣将他们的名单都贴到各部,觉得没脸才一个个还帐的。二品官员,都是王爷的差使。”

忠顺把头摇得拔浪鼓一样:“你还逼得一户五品官老母亲缺医少药,现在正是将功补过之时。”

贾赦被气得没法,再大不敬的动作都做了出来,直接自己站了起来,回自己房中去生气。想想只自己生气怎么行,又让人把贾琏叫了过来。

虽然没听到忠顺亲王与贾赦所谈内容,可是一看贾赦的脸,贾琏就知道自己怕是又要得一身的不是——自入户部以来,别人看他都是千好万好,只贾赦对他从不假辞色。这倒让贾赦得了个教子有方的名声。

能上哪儿说理去?

看了看站得笔直的贾琏,贾赦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对他道:“坐吧。”

贾琏第一次得了这样的待遇,有些忐忑地坐了半个屁股,静等着下文。贾赦见房门已经关上,神情放松了一点,不过声音还是有意压低了些:“你们那里,对琏儿外祖父家,都是怎么说的?”

那都是后人自己的臆测,做不得准的。偏此时贾赦的脸色有着说不尽的失落,也有着道不出的迷茫,让贾琏不得不说出了几种最流行的说法:

一种是贾琏的外祖家其实很牛叉,在朝中位高权重,不过因他娘之死,对荣国府意见过大,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一种是贾琏的外祖家依然很牛叉,依然位高权重,可是他外祖父去得早,一家子都回乡守孝,正赶上了夺嫡之乱,从此再不入京,没有了往来;

一种是他的外祖家原来很牛叉,可惜在夺嫡之乱中站错了队伍,被皇帝打压之下,风流云散,再无处寻。

贾赦听着这种种猜测,失意地一笑。知道后人的猜测又有什么用?是或非又有什么用?反正都是个风流云散。

向贾琏招了招手,贾赦小声道:“最后一种还算靠谱。你外祖家的人,当日除了十岁以下的男丁保住了性命,别的不管官职高低,一体随义忠亲王去了。”

贾琏嘴巴张得老大,消化了一下才问道:“那些男丁?”

贾赦轻轻道:“被你母亲送到平安州。每年我让你去那里,说是给随你祖父杀敌的老兵送银子,其中也有补贴他们的。”

“那些人现在也有二三十岁了,怎么老爷还要补贴?”贾琏有些不明白,这还是那个只认银子不认人,连亲生闺女都卖的贾赦吗?

事实证明,这还真是贾赦:“二三十又如何?他们从小也是金尊玉贵长大的,何曾知道怎么生计?一家子读书读傻了的,连个变通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留些后手。还不如你祖父没读过几日的书,却还知道用救驾之恩换你老子一条命。”

这信息量就更大了。贾琏暗想会不会当日贾代善的救驾之功,也有水份?贾赦直接道:“别想有的没的。你那表格上的前殿阁大学士,就是你亲外祖。”

好吧,有信息总比没信息好。贾琏觉得以后自己可以不用再打听外家的消息了——即成不了助力,还得自己家补贴的人家,打听何益?

不过他还是问道:“老爷今日怎么告诉我外祖家之事?”自己那表格整理出来也不是一日两日了。

贾赦叹了一口气:“你不读书,不知道你外祖当年也算得上是清流领袖,名声大好。”可惜太好了,就让义忠亲王那个早死鬼给惦记上了。

这个后世之人也多有猜测,最主要的是从贾家要由武转文,贾敏都嫁了林如海那个前科探花,不难猜想贾赦原配家中定是清流出身。因此贾琏只是等着贾赦接下来的话,并不插嘴。

“现在因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欠银的名册之上,那些还欠着银子的人家,都咬着说是他们家不还欠银,自己也不肯归还。刚才我已经与忠顺亲王说过,要将你外祖家所欠银两,一力归还。”

啪嗒一声,贾琏正在替便宜老子倒茶的壶,掉落在桌子之上,又滚了两下,直接在地上碎成了几片:“老爷,那可是三十八万两。”

贾赦不耐烦地道:“老子心里有数。”

有数你还要替人还?真当自己家里有金山银山是不是?!

与贾赦一同经历过分家清点的贾琏,对将军府的家底还是清楚的。当日归还自已府上的八十万两欠银,还得亏贾赦从一开始就没把从奴才家中抄出的银两归入公中。

等着分完了家,虽然得了八成的产业,可那里头田产、铺子占了多数。满打满算,府里现在压库的银子也就不到六十万两。再替张家还了那三十八万两,贾琏算了算,就是一分不再花,将来到自己手里,能有三十万两,还得是这几年再攒下点儿。